【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260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存瑞中学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试题命题人:尤金娜 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 分,共 50 分) 1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 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2 “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 ,孔传:百姓百官 ,郑 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 ”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

2、隶主贵族 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3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 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 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 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

3、,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 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 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5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 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 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6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 社会等等,原 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

4、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 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 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 ”材料表明( )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B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 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 7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 员都“未见其文” ,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 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

5、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28以下是某西方国家特使致本国外交大臣的密函:“额尔金勋爵把事情搞得太过火了,甚 至想消灭现今统治的皇朝,可能还要去援助南京叛乱份子,我不愿意、也不能够走到这样 的地步,与其为了满足一种复仇的需要而去损害我们在这一国家的利益,那我就宁愿和他 分手”密函可能写于哪一时期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问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9英国的格雷斯顿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 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可耻

6、的交易而升 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B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辩护 C认为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商业贸易战争 D未看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10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 1931 年 9 月 19 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 11 月 4 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A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B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11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在西学的潮流中,一部分人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企图打倒 中国传统文化。下列事件中哪个事件不是从这一目标出发的。 A.太平天国起义

7、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2读下图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有(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3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 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 影响)。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A 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B 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C 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D 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14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 20 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 现这个结果,

8、最重要的因素是3A学生的示威游行 B工人的广泛参与 C商界的积极响应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15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 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16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 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 年 5 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 年 3 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 年 7 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

9、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7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下列民主法制建 设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全 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A. B. C. D. 18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 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 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

10、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 “九二共识” 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192010 年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 了人们的热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是 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A. B. C. D. 20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 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 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

11、国的 政权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4题 A B C D 21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 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2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 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 关系 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在两次会议上,中 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A B

12、C D 231972 年 6 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 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中国 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24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 100 年来的 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

13、“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 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5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 翰保罗莱德里奇(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 心要素。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26.1982 年 3 月 26 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

14、“我们注意到了 3 月 24 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 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从中可以提炼的 对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对抗了 30 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B中国外交的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C中苏关系依然紧张,坚决拒绝苏联对华的攻击 D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27.2009 年 6 月 17 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俄中建交 60 周 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60 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天,苏联最先5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今天,回顾这一事件以及后来建立的全面协作关系时,我 们理解到了它们的伟大意义。 ”以下各项是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中苏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建交的 中苏建交标志着两国正式结为同盟 体现了新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恢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