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63106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民为贵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跟踪检测课时跟踪检测( (十十) ) 民民 为为 贵贵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代桀、纣)B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代舜)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代天子推荐的人)解析:选 D A 项, “其”代天下;B 项, “之”代舜;C 项, “之”代天把天下给了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解析:选 C A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连词,和;动词,给。C 项

2、,均为介词, “在” 。D 项,表顺承;表假设。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B女闻六言六蔽矣乎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解析:选 C A 项, “爵”通“雀” ;B 项, “女”通“汝” ;D 项, “蚤”通“早” , “施”通“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苟为不畜,终身不得D牺牲既成,粢盛既洁解析:选 C C 项,古今意义相同,一辈子。A 项,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B 项,非常:古义指意外事故;今义是表程度的副词

3、。D 项,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其何能淑 B虽欲无王,不可得已C不远千里而来 D贼仁者谓之贼解析:选 D A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的结果;B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C项,意动用法,以为远。二、阅读理解2(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

4、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得天下有道(办法)B所恶勿施,尔也(这样)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原野)D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然)解析:选 D D 项中的“虽”意为“即使” 。7与“苟不志于仁”中“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子妻之 B秦师遂车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解析:选 C 例句与 A、B、D 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 项为名词作状语。8下列句子中,对

5、加点的“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代词,指百姓)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百姓)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都是“的”的意思)解析:选 C C 项中“之”代指“好仁者”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C孟子用“獭” “鹯”的比喻指出,天下暴虐无道的诸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

6、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解析:选 B B 项“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错。得民心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如何理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3答:_答案:孟子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百姓对“仁” “义”的渴望和拥戴,即施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 1114 题。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7、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注 失伍:失职。距心:即对话中平陆邑宰的名字。都者:治理都邑的人。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待三 待:等到B凶年饥岁 凶:庄稼收成不好C则反诸其人乎 诸:合音词,之于D臣知五人焉 知:知道解析:选 D D 项,知:了解,认识。12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做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

8、来做。C如果是自己不能做主,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解析:选 D D 项,孟子是以两种情况类比,理解了孟子打的这个比方,就能理解其意图。13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 , “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4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译文:_(2)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译文:_答案:(1)(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那么开除不开除他呢?(2)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