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434395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从题目上看,“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抒情的前奏。一至六行承题,描述“我“死时安葬的庄严隆重的场景,想象夸张而浪漫,将游子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倾泻纸页上,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这是发自肺腑的歌颂;“睡整张大陆“,这是无限的舒坦与自在;“长江“、“黄河“成了“两管永生的音乐“,这是对落叶归根的游子的灵魂的最好抚慰。前六行,诗人多处使用了行内句子成分停顿(如首句是“当我死时“(状)“葬我“(谓语)“在长江与黄河“(补语)与短语断裂的技法(如介宾短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错开成两行),短促有力;再加上音乐性

2、比喻和拟声词(“滔滔“)的运用;读之,抑扬顿挫,激越澎湃,这与诗人内心回旋奔突的亢奋情绪相合。七、八两行过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呼应第四句,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全诗的关键意象。“最纵容最宽阔“写出了“我“梦想中的祖国母亲怀抱的安宁、温馨与宽容,呼应了第三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一句启下,引出游子早年漂泊异乡,望穿秋水,不得回归的痛苦的幻想,即用“眼睛“饕餮地图“以“代替回乡“,这个奇特的比喻蕴涵着多少孤单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寄托着对新生的中国的憧憬。反复(如“满足地“)与用典(如“鹧鸪“)都强化了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尼采说:“有故乡者,拥

3、有幸福!“又说:“无故乡者,拥有痛苦!“我“是有故乡的,在生前的祈盼和死时的奢望中;“我“又是无故乡的,至少这个梦想能否实现,现在还不能确知。或许这就是余光中“乡愁“的根源。全诗时序分明且衔接细密,意象集中而情感奔放,韵脚(u/ing(ong)/ang)和谐又转换灵活;有惊涛拍岸的雄阔,又有春水淙淙的柔婉。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

4、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 2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但是却有这样一位青年。1966 年的一个寒夜,在美国的密西根有这样一个中国的青年,他清醒而又孤寂,久久难以入睡。他思念家乡但却无法回到家乡,于是他想起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葬在祖国的土地上。于是这份思念静静的流淌,流淌成了一首诗当我死时 二、介绍作者 PPT 展示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

5、家、翻译家。22 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 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 1966 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三、初读诗歌,把握感情 1、 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 3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主问题: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请具体说一说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并写写批注。) 明确: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

6、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母亲在这里是名词用作了形容词,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这是最宽阔最纵容的床 (纵容写出了诗人想象自己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后的不受约束,纵情享受的情态)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未餍:没有吃饱,这里指没有看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饕餮: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它是

7、贪欲的象征。这里形容专注的看。贬词褒用,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西湖、太湖是诗人儿时游玩过的地方,也是自己的家乡。 引入余光中一首诗江南,遂想起,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余光中对家乡的感情。播放鹧鸪鸟的叫声,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无法回乡的痛苦。) 五、深情诵读 1.引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诗歌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那浓浓的乡愁。 2.指一朗读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3.讲述金门逃兵的故事,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后,齐读诗歌。附: 板书设计 当我死时 余光中 爱国之情 思乡之情 葬于祖国 瞭望家乡 满足 痛苦 - 4 -愁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诗歌朗读课的教学,我一直秉承“以学生主体,以

8、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诗歌的妙处。同时,注重对鉴赏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的拓展。现就诗歌鉴赏课中的一些问题思考如下: 1、朗读对于诗歌鉴赏课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我认为,朗读法应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诗,读出诗味,力求让学生达到“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的效果。 所以,我在处理这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

9、朗读感悟诗味。阅读方式以自读为主,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听读细读品读诵读”四环节,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品,班里几个朗读好的学生将这首诗读得哀婉低回,韵味十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反感。而若以读代讲,学生会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象分析对于诗歌鉴赏的辅助作用 比如雨巷中,诗歌兼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通过分析意

10、象含义,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通过意象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小组活动让诗歌朗读活起来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无穷的,诗歌鉴赏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还原寥寥数语组成的诗歌内容。为更好完成教学,并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蕴,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拍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为每一首诗设计一个电影脚本。 - 5 -小组活动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设计电影脚本的环节,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而这些都必须以体会作者感情为前提。通过脚本的创作,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味,虚实相济的手法都得以呈现。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及艺术手法,落实教学重点。二为配乐朗诵,反复吟诵,感怀于心,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进而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之,诗歌的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更应是体悟大语文、感悟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上好朗读课,应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