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34253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

2、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3. 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4. 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 。诗文意在 原 文 译 文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 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 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 百姓都会

3、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 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 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C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 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5. 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2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6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

4、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材料实质上说明了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君主政治地位提升7.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的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强调血缘纽带 B. 强调尊老爱幼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 有利于凝聚宗族8.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5、(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9下边阳陵虎符上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它的出现 A导致地方分裂的可能性大增 B说明皇帝专制权力大为增强C稍早于公元前 475 年 D应在春秋战国时期10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宜王。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3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

6、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11.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六国所用相,皆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秦自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共有 22 位丞相,论其籍贯,秦国本国人做丞相的只有一人。这表明A. 秦国的社会文化落后于六国 B. 六国的政治制度比秦国先进C. 秦国的宗法制最先走向瓦解 D. 秦国与其他六国的国体不同12.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

7、政区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 B C D13.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14. 读下

8、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4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5. 下图“”中的内容应是 A监察 B朝议 C诏令 D察举16.读通鉴论记载:“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行其大公”C秦行郡县制是为了吞并天下之心 D秦行郡县的目的是反对君主制17. 李斯说:“今海内赖

9、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18.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 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 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19. 周礼规定:“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

10、里谓之侯服,岁一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5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一见,其贡嫔物九州之外谓之番国,世一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 ”这样设计觐见纳贡制度,是因为A生产力低,交通运输不便 B宗法血缘关系的地区分布特点C “夷夏之辨”的政治文化 D井田制的土地性质20. 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鲁国开始按亩收税 私田开垦增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 B. C. D. 21.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

11、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22. 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 ”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 封殹(也) ,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 ” “封” ,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 “耐” ,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A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C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3. 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

12、规模的民营作坊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24.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A “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6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2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

13、百姓,以备岁币26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 1 亿 4300 万;二十七年(1762 年)为2 亿零 40 余万;五十五年(1790 年)突破 3 亿。面对短时间内的“人口大爆炸” ,乾隆帝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反映出乾隆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严格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B默许民间大量隐匿土地C严格核定全国土地总量 D允许官员大量拥有土地27.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28.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9.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 143 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