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408535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将进酒》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案将进酒教案全 教学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

2、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3观看视频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mms:/ 将进酒,注意读音, “将”的意思就是“请” ,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三、解读全诗

3、(一)整体感知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案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2背景了解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将进酒约作于公元 752 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

4、”之际公元 744 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4赏析诗歌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

5、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板书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 、 “乐” 。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 “金樽” 、 “对月”将饮酒诗化了, “莫使” “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板书欢、狂放“钟鼓”以下六句

6、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 “钟鼓馔玉” 、 “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 ,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板书愤激“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板书狂放(二)朗读指导1学生练习朗读。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提示: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2具体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提示: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案起兴:

7、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 “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 “悲白发”叹意极浓, “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 “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 “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 “不足贵” “不复醒”用

8、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 “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 “五花马”三句当快读,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三)艺术体验。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

9、源头之高, “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四、亮点赏析四、亮点赏析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2 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梁园呤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

10、复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五、探究五、探究布置分组探究活动。 (课件展示竞赛规则)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 ,第二方阵“青莲” ,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案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

11、饱满,10 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 分。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 5 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六、评说六、评说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七、拓展训练七、拓展训练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

12、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八、结束语八、结束语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附板书设计: 主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内容: 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感情变化: 悲乐愤狂豪放外壳 愤激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