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1)(4学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33137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因学说(1)(4学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1)(4学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1)(4学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1)(4学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1)(4学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因学说(1)(4学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学说(1)(4学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概 说 一、概念 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 病因素、病原。 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失宜、 劳逸失当、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 石等等。 二、分类 1、内经分两类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 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 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 居处、阴阳、喜怒。”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医家将疾病分为 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提供了理论基础 。2、金匮要略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 而分为三类内所内:经络受邪入脏腑外所因:病变局限于四肢九窍等相对 浅表部分不内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3、陈无择(宋)确立了三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因有三,曰 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

2、情,外 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 4、现代分类 4、1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4、2从原因与结果来分可分为两大类 : 原发病因: 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直接破坏人 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继发病因: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 产物,这些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又成为 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 。三、探求病因的方法1、问诊求因: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相关情况, 直接了解病因。如外伤、情志因素致病2、辨证求因: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3.中医病因学的特点3、1辨证求因是以病因

3、作用于人体后的临 床表现为依据,因而所求之因与实际感受 的病因并不一定统一。3、2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反映,在异常情况 下可以致病。3、3病因是治疗的依据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 (一)基本概念 1.六气与六淫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 火)六种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六淫六气的异常。是指风、寒、暑 、湿、燥、热(火)六 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异常的原因: 六气太过或不及如夏热、冬寒太过或不 及等; 非其时而有其气不在该时令而出现 了该时令之气候。如秋本应干燥而反 多雨,春应暖而反寒;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等。3、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外感 内生五邪:机体内

4、阴阳失调、脏腑气血津液 失常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热(火)的五种病理变化。属于病机范 畴。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和环境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三)六淫的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 : (1) 风邪 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外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主导气候) 但四季 常有。故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于春季 ,但不限于春季。风邪多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而产生外 风的病证,是外感病因中一种致病广泛 、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轻扬:升散、向上和向外 致病特点:侵袭人体上部、肌表、腰背 风袭头面部

5、:头项强痛、口眼歪邪 风邪袭肺: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开泄:疏通、透泄之性。 致病特点: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关节游走疼痛行痹证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风疹块 数变:变化无常,发病急骤风温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风性主动风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风为百病之长长,首要、先导之意。 其他五邪常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 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等兼夹证。(二) 寒(1)概念: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寒为冬季的主导气候。当气温较低或突然下降 ,人体防寒保暖不够,都易受寒而致病。寒邪致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伤寒寒邪伤于肌肤,出现表证。 (如恶寒、头痛、身痛、发热、无汗等症)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出

6、现里证。 (如寒邪直中太阴,出现腹痛、腹泻等证。) (1)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凉(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起 病表现实寒证,并易进一步损伤阳气, 出现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表现恶寒喜温,遇寒加重,甚至振寒。如寒邪直中脾胃首先: 呕吐清水,腹泻、腹痛得温则轻。继而损伤阳气,出现食欲不振、肢冷 、神疲等脾阳内伤的症状。所谓“阴盛则阳病” 证候表现也由实寒证发展为寒盛兼 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停滞)使人体气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常出现 疼痛症状。 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寒邪具有收引拘急的致病特点。使肌肤收缩而汗孔闭塞:

7、恶寒、发热、无汗使筋脉牵引而拘急不舒: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三) 湿邪概念:具有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 外邪。湿为长夏的主导气候 长夏:农历六月。 素问六节脏象论王冰注:“所谓长夏者, 六月也。” 但长夏与暑邪当令季节在时间上有较大重复 ,如2004年,五月初四(6.21)立夏,六月 二十二(8.7)立秋。2004年农历六月是公历 7月17日至8月15日,计30天。即有22天的重 复(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侵犯 人体后粘滞在某一部位,阻碍气的运行, 使气机受阻,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阻遏脾胃气机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

8、便溏、苔腻等症状。 湿为阴邪,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会进 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尤其容易损伤 脾阳 肢体困倦、形寒怕冷、泄泻、水 肿、尿少等。 湿性重浊(1)沉重湿病多见肢体困重的症状 头 如裹布帛,身 如负重物。侵淫关节肌肉 关节部位酸重疼痛 (湿痹、着痹) (2)秽浊多见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洁湿性粘滞粘:粘腻滞:停滞其致病特点表现在两方面: 症状方面:指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粘滞不爽。 大便 黏腻不爽 小便 涩滞不畅 分泌物 黏浊病程方面:由于湿邪粘着、停滞的性质,故其侵犯人体 后,往往粘着(附着)停滞在某一部位,而 不容易被祛除,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并反复发作。湿

9、温病:其病程就比较长(1545天以上 )。湿疹:有些人从婴儿时就患病,长大成人 仍未痊愈,某些部位还留有病灶,反复发作湿痹:可致关节畸型。湿性趋下趋下(湿类于水,趋向于下) 湿病的症状 多见于下半身。如小便淋浊、带下、泄泻、痢疾。 (四) 暑邪(1)概念: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等特性 。 暑为夏季的主导气候,指夏天的炎热 气候。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 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一段时间。 暑有伤暑、中暑之别伤暑:起病缓慢,病情轻中暑:发病急骤,病情重。暑证还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指盛夏季节感受暑热所致热 病,为阳证。阴暑指暑热季节感受寒邪,为阴 证。阴暑的提法值得商榷。感邪的情况:阴暑不

10、是真正伤于暑邪 ,而是夏月受寒 从症状来看: 阴暑表现为寒证;治疗也多用温药。 (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邪,阳盛则热症状 高热、多汗、烦躁、面赤、 脉洪大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升散、上升 可内扰心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发散暑邪伤人使腠理开泄汗出 过多而伤津 气随津泄气津两 虚 暑多夹湿 夹湿(暑邪易夹湿邪侵犯人体) 致病后出现暑湿夹杂证症候: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呕恶、腹泻、苔黄腻暑湿内盛,阻 遏阳气,内困中焦。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 稍久则觉灼手,为湿热阻遏的一种热象 。(五)燥概念:具有干燥、收敛特性的外邪。燥为秋季的主导气候。

11、秋季多燥秋季天气肃杀,常久晴少雨, 气候干燥,故秋季易形成燥邪致病。 久旱无雨的季节亦可出现燥邪致病。如医 原:“久旱则燥气胜,干热、干冷则燥气亦 胜。” 燥邪致病,还有温燥与凉燥之别:温燥夏末初秋时节致病,临床表现热 象明显;凉燥秋末初冬时节致病,临床表现寒 象明显。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 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 变。 皮肤干涩皲裂、口鼻干燥、小便短少、大 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主气而司呼 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 ,故最易耗伤肺的津液,影响

12、肺的宣 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 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甚至喘息胸 痛等症。(六)火(热)1、概念:定义: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 性的外邪。火与温、热之区别: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 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 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 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 ;内生者: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 亢盛而成。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 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五志过极) ,在一定的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有”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 高热、恶

13、热、烦渴、汗出、脉 洪数等症。临床所见火热病症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肿齿痛 2、火易入心,扰乱神明扰乱神明 热入营分,扰乱心神,心藏 神功能失常,可见高热、狂躁妄动、神昏、 谵语。3、火易伤津耗气伤津:高热的同时,见到口渴多饮、咽干唇 燥、舌质红绛等症状。故温热病的治疗十分 重视存阴。 气耗:少气、乏力、疲倦等症状。4、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往往燔灼肝经,热灼肝阴, 筋脉失养,肝风内动,谓“热极生风”。见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 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使血行加速,甚至 迫血妄行(“血得热则行,热迫血妄行”) ,见吐血、咳血、衄血、

14、便血、尿血和皮 肤斑疹等症。5.火易致疮痈 热毒内聚于人体某个局部,日久不 散,使血脉壅塞,血败肉腐,便发为 痈脓。 热邪引起的肿疡,具有红、肿、热 、痛的特点。附:对外感六淫的认识 1.从广义范围理解六淫病因 六淫病因虽从直观的观察而来,但其实际内 容已远远超过自然气候致病的范围。 如何理解六淫病因学说:六淫致病本指六种 异常气候引起人体疾病,但从其致病的情况 来看, 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生物、化学、物理 性和机体本身反应性改变等多种致病因素引 起的疾病在内。(1)生物性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 如: 现代医学痢疾杆菌 茵痢 中 医主要是湿热 现代医学病毒(主要是感冒病毒) 中医风寒、风热、风湿等均可引起感冒 现代医学寄生虫; 中医湿热生虫等 (2)物理性致病因素: 如中暑,中医认为是感受了暑热之邪等有关。 (3)化学性致病因素: 如农药中毒,根据具症 状表现可认为由风邪或湿热等邪引起(4)机体自身反应性改变(如过敏性疾病的过 敏原) 如风疹块(鱼、虾异种蛋白等为过敏原) ,中医认为与风邪等有关。又如风湿性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 认为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所致。 从以上分析可知,六淫致病的范围非常广 ,实际上已超过了气候致病的范畴。尽管六淫之邪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但对指 导临床辨证,探求其致病因素,确定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