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7122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审美-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审美审美-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言语美感创造的言语美感创造- -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散文教学内容内容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向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文教师又普遍认为“有讲头” ,因而在实 际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越发的突出。可以说,中小学阅读教学就是以散文教学为主导文类, 写作教学训练的主要体式就是散文(“小文人语篇”1) 。然而笔者从历史爬梳中剖析和 呈现散文教学内容现状时发现,散文教学始终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从教学实践中考察和探索教师散文专业化知识时发现,教师们不清楚散文到底有些什么知 识,应该教些什么知识。散文课要不成为了思想道德课,要不成为了文章

2、分析课,要不成 为了文学文化课。散文知识只剩下了“形散神不散”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等套话,现状让我们不得不严肃反思重建散文教学内容和散文知识。 那么如何重建散文教学内容?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 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 “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 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 。2 所以笔者认为,建构中学散文教学内容,应该从语文和审美 (“言语审美” )角度出发,创造学生的言语美感。即从语文的本质“言语”出发,培养学 生的语感,激活蕴涵在优秀言语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刻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审 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

3、力,使散文教学“语文” “人文”两得。这也符合新课标对散文教学 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而且要为 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散文处于文学和非文学的边缘,处于审美和审智功能的矛盾消涨中,孙绍振根据审美 形象的创造,把散文分为三类:审美抒情散文、审智学者散文、亚审丑幽默散 文。3“抒情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艺术积累中最为丰厚4,而且在中学散文教材中 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本文将侧重从言语审美角度建构“审美抒情散文”的教学内容。(一)由抒情散文的形象性言语品“象” 就审美规范来说,抒情散文的情感和趣味处于纲领性地位,但是它很

4、难直接表现出来,于 是常常通过事物、人物的描述透露出来。也就是说,在抒情散文中,情趣是灵魂,但它不 能离开人、物而独立存在。那么优秀的抒情散文肯定首先就拥有能对世间的人、物的形象 做出具体的、生动地描述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该是即使不是面对真人实物也能引起我们 与真人真物接触时同样的感觉,这样的言语我们就称为形象性言语。 要让学生通过抒情散文的阅读产生形象感的第一步是实现形象性言语向听读主体“象”的 转化,这是言语美感的基础。所以抒情散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要从形象性言语中品“象” 。散 文中的“象”的描述与诗歌相比难度更加大。高尔基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时就说: “在我看来,散文比诗还难,它需要特别敏

5、锐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和发现别 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 ”5因为散文的语言和对话方式表现为文本语境与日常生活语境的 距离较其他文学样式要缩短得多,散文家想象天地相对狭窄,迫近生活的感觉和知觉使散 文不容易达到某种艺术的超越性。因此散文家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感受力比之诗人要细腻、 精致的多。这首先表现对事物属性的区别,有一种辨析毫厘的劲头。散文的生动性也正在 这种精确性中,这种精确性表现为对感觉的微妙差异的审辨。杨朔式散文的最大问题就在 于“象”的内在意蕴是某一类的,这种类的概括性是属于诗的,对于散文所要求的特殊对 象的描述、特殊感觉的辨析是一种抑制。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品“象

6、”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悟这些表现了对事物 属性的微妙差异感觉的语言。越是优秀的散文作品越是能够表现这种微妙的感觉差异,越2是进行能够表现微妙感觉差异的言语的品味也越能深化、广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提高语感的品位、素质达到语言美感的创造。所以这也更证明了语文课的目的是“学习特 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 ,即聚焦于“怎么说” 。也证明了“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 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关注“怎 么说”的同时,也就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所以我们的教材应该有理由选 取优秀的言语作品来创造学生的言语美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郁达夫故都的

7、秋就是一篇可以促进学生言语审美创造的抒情散文经典课文。我们在教 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品读“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空” “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这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样的表现了微妙的感觉差异的形象 性语言,对于这些语言的细细品味将激发学生的感受、想象和文化积淀,从而促进学生言 语美感的培养,而不是像我们平常所做得给学生几个概括性的结论。可以说,对美的言语 而言,任何词语、标点的调换、增删、句式的变化都将是致命的。那么学生在关注“怎么 说”的同时,不仅促进了语感的创造,也必然接受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二)由“象”而生“象外之象”而触“象”生情,从而获得形象感 形

8、象性言语是不是美,还要看他所写之“象”能否带动“象外之象” 。语言所直接描写出来 的“象”有极大的局限,它或者只是客观之“象”的一个部分、一个特征、或只是一个隐 喻、一个象征,或只是一种暗示、一种启发;但又有极大的能量,使读者从中见出无穷的 “象外之象” ,这也正符合了散文语言的“诗性”追求。诗性语言是一种隐喻性语言,因为 诗性语言从来就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具有“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 “味外之味” 。诗性语 言不仅强调对事物的直观把握,而且强调对世界的思想性把握。当诗性语言以形象化功能 把握世界时,世界恢复了它的气韵生动的原貌;当诗性语言以暗示、含蓄、象征来表达对 世界的理解时,他就具有了

9、象征性,就有思想启示性。隐喻不仅使语言具有了多义性,还 具有了不确定性,也成就了形象性言语无穷的“象外之象” 。 “情”在形象感的终端,它由 “象”转化而来,从“象”中见出“象外之象”是由“象”生“情”的关键。 抒情散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言语美感之形象感。而形象感其实就是对洋溢于言 语形象中的感情的共鸣。形象感通过形象与作者感情交流。如果把形象性言语比作一 个人,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身躯,感情才是他的灵魂。形象感是对言语作品的生命、 个性的直觉感受和判断,是和作者一起共同完成言语作品“神韵” “情致”的创造。所以要 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就涉及到一个散文教材中的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个性的深

10、度和质量问题。在当代的散文作品中充斥着大量“花花公子” 、 “小女子” 、 “小男人”散文,这些散文 中的抒情变成了煽情,作品中的“自我”等同于原生情感中的“自我” ,使散文流于肤浅卑 格。而这样的作品在现今的报刊杂志随处可见,这种文风对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导向的 影响是恶劣的。我国中小学作文流行的文章样式“小文人语篇”其实就是这种风气影 响下的散文习作。怪不得当年朱自清就批评学生的小品文写作“委琐叫嚣” “像哪儿捡来似 的” “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 “失去了文学真正的意义” 。6教师有必要在散文阅读 的引向上起好作用。 孙绍振先生指出:“散文家最可贵的是生命的深度和文化的深度。 ”7像

11、朱自清、张爱玲、 孙犁、汪曾祺、余光中、余秋雨等等的散文大家无不是在这两方面具有不凡的功力。而且 在他们的散文风格中还可以发现一种普遍的趋向,那就是对常态心境的追求。因为散文中 之高格往往不在效果的外溢,而在效果的内敛上下功夫。根据五四传统观点,是否炫耀和 夸张是诗和散文的界限,也是不成熟与成熟散文的界限。叶圣陶在朱自清新选集序中 说:“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会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3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 在我不过一瞬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表现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板正而且醇 厚。只有极早的几篇,如桨声

12、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 并非不好,略显文胜质。稍后的背影 、 给亡妇 ,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 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 ,在,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8散 文不极化,只要从容的写出真性情真自我,这在古今中外大体都是一样的。但从 50 年代以 后我国散文在感情的强度上诗化了,大量模仿者采取影响更大的那种方式写作,必然使风 格老化程式化,徒有美丽的色彩和形态而无生活的分量。所以,我们在散文教材的编选和 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走向情感的深度和高格。(三)由语音和语义两条道路获得形象感 王尚文先生认为,形象感是对洋溢于言语形象中的感情的共鸣。从

13、作者看,是从语音 和语义两条道路指向读者的感情,从读者看,是从语音和语义两条道路指向作者的感情。 语音方面,主要是音调、节奏。优秀的言语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言语形式中听出它独 特的“调子” “旋律” “循声得情” 。虽然言语作品的“声”和“义”两者相辅相成,但言语 的音韵节奏等因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言语形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不必通过“意义”的桥梁。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二个分句字数和 句式一致,构成一种和谐的旋律;然而每个分句内部词语与词语之间又构成了对比矛盾 (“热闹”与“冷静” 、 “群居”与“独处” ) ,构成一种起

14、落不平的旋律。我们在不考虑语 义的言语形式中就能感受到作品独特的“调子” ,而且“寻声得情”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看 似矛盾实又和谐的心态。 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散文作为美文尤其适合朗读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感受作品的旋律获得审美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当然在朗读初步体验进入文本语义的理解 后,此时指导的朗读应该是与理解相结合与作者情感的深入对话了。所以不同阶段的朗读, 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 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重音的朗读指导是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理解文本最重要的途径。重音 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重音的朗读可以是加强也可以是轻读等等

15、,在具体的教学实践 中可以加以把握。 语义方面,主要是词汇和句法。散文的形象性语言往往表现微妙的感觉差异,所以即使是 同义词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个性色彩。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调换同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 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比如鲁迅的灯下漫笔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的价格” ,把“争”和“取” “拿”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争” 字所包含的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感情,这里不仅有鲁迅先生的悲哀愤怒,还有他的激励呐喊!再比如色彩词,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9色彩有冷暖,有品质, 有感知,所以表示色彩的词汇自然也就分享了色彩所表现的情感。郁达夫故都的秋中 有“碧绿的天色” ,有“牵牛花的蓝朵” ,有“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正是这些色彩词营 造了作者所拥有的“清” 、 “静” “悲凉”的氛围和情趣。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10 也就是说,词的意义要在“关系”中才能确立,言语作品的意义、情调、神韵都是“关系” 的产物。语言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与上下文的关系,即内部关系;一是与交际情境的关 系,即外部关系。所以形象感不是把对词、句、段的理解机械的凑在一起,而是对词、句、 段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崭新的整一的“生命” “个性”的领悟把握,是“真景物”的显4现,是“真感情”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