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6968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1 北京版选修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言的演变语言的演变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 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讲课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 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

2、学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 一面,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 文的门径。 2教课时注意体现以新知带旧知,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理解的特点,适当联系已学过的 古汉语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讲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3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先着眼于把握整体 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的练习扩展知识面。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预习全文,理清全文结构,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讲析第一部分。 第二教时:讲析第二、三部分,总结,练习。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1)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语言,我

3、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 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 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丈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 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 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划线部分 板书) 吕叔湘(1904 ),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 、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2指导预习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组说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

4、,如本文和下一篇打开知识 宝库的钥匙书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国古代的车马。作为说明文,它们都有 些共同点,现在我们把学过的说明文知识理一理。 提问:(1)什么是说明文? (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 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说明事物、 阐明事理的文章。(2)写说明丈,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 好说明的顺序;第三,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指导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把握说明文,和阅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从理清思路、编写好提纲入手。编写提纲,首 先要理

5、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个段落层次 的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语言的演变这篇说明文,如前所说,是事理型 说明丈,所说明的对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选择了先总说后分说、纵横交叉的结构方 式。请大家体会上面所谈到的,结合领略“预习提示”,略读全文,编写提纲。 3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 在学生独立编写的基础上,教师选择 12 个样本,让学生抄上黑板,组织大家讨论、评议 、修改、订正、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提纲。(下附一份结构提纲,供参考) 一、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 总(一)字义变化(二)语法变化 二、语汇的变化 (一)消失(二)出现 分(三

6、)外来词的引进(四)意义的变化 三、语法、语音的变化 (一)语法变化(二)语音变化 (这是初读课文,只求掌握梗概,不必过细,提纲也只求编到较大的层次上。) 4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回答,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作 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 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 演变”。 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明确:第二句是从

7、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三句 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 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 板书: 语言的变化 第三句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 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教师自答: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 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 之大,先用“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设“用 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 站得起来

8、,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用白金铸星球 ,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但人们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 略的了。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 ,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 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3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板书 续前表 (古今言殊) 假设说明,举例说明 (方言的形成)举例说明 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 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

9、律? 学生回答,明确: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 稳定性。 (2)讲析第二层(第二七自然段) 默读第二七自然段。提示:结合思考课文后练习一。 讨论练习一。学生回答,明确: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语历古至今的演变 情况,有代表性。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在后面分 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具体地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 语的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 共同研读第二一七自然段。 教师点拨:本层次用的是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谈了,这 里着重谈一谈比较说明。比较说明,一是要注意

10、角度的选择,现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样的角 度分别进行比较的?(启发学生看笔记,明确:1字义,2语法。)二是要注意比什么 ,即求同还是求异。三是具体分析,综合归类。现在我们不妨重复一下作者进行分析比较 的过程,看看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出示小黑板: 邹忌 八尽 , ? 。 冠, , 曰:“我孰 城 徐 美?”其妻曰:“君美 ,徐公 能 ?”城北徐公,齐国 丽 也。忌不 日,客从 来,与坐谈,问 :“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 君之美也。” 教师点拔:上面没有划线的包括专名,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现代不用的 。加一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不单用的。加两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使用受限

11、制的。加三道线的表示古代字义现在已经不用的。 划一道线的字,看看它们哪些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请举出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复音词 。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 单音词化成了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中的一个语素)。 看划两道线的字,想想它们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请以其中一两字为例作一些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与”古代释为同盟者,亲信(名词),又可解释为赞成、对付、给予 、等待(动词),还可解释为“和、及”(连词)同、跟、被(介词)。现在“与”主要 当连词用,在一些庄重的文体中当介词用。 “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词,但又不得不用它,

12、所以不少文体常 常少不了它”,吕叔湘在 1983 年的一封信中对文章中的说法作了修正。 看划三道线的字,想想它们的古义和今义有什么不同?试举一两个字来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这类字的古义今多不用,现在用的大多是它们的后起义,但在一些文言 词语和成语中古义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鞭长莫及”,“信誓旦 旦”等。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提问。 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学生回答,明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君美甚”(补4语不用结构助词“得”)“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客从外来”、“与 坐谈”(省略句)不若君

13、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吾与徐公孰美”。是古代特有的句式, 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 追问,从引用的这段古文看,语法上与今天相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 学生回答,明确: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是少数,在引用文字中只有六处,严格讲,只 有五处(现代汉语述语与补语之间有时也可以不用“得”,“美甚”,可以说成“漂亮极 了”“美绝了”)。 作者有没有用像我们刚才分析时用过的哪些语法术语?为什么? 教师自答,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 ,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 齐读第七节。小结,这一节中说,“大多数的字都是现

14、在还用的”是指现象,差别就有这 么大是指本质,关键在于“仔细”“分析”。 差别到底有多大,请看表: 板书: 5 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1导入新课 从回忆上次讲课的内容入手,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演变的内涵。 提问:语言的演变是指哪些方面的演变? 学生回答,明确: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 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 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说深入地说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2检查作业,结合讲析第二部分。 (1)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教师巡视,选出其

15、中较好的一个,把答案写到小黑板上,写好后共同订正、补充。 参考答案: 教师点拨:这部分仍然用分类说明,不过分类的角度和层次起了变化,这里角度是语汇变 化的种种状况,层次深入了 探究了导致变化的种种原因。 (2)为了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印发)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骊 骓 ? ?雒 ? 2 新词产生 椅 凳 桌 3 吸收外来语 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 4 生活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 床、坐、钟、肥皂 5 词义扩大 江、河、菜 6 词义缩小 肉、谷 57 词义转移 涕、信 8 词义弱化 很、普遍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耳(朵)、眉(毛)、发(头发) 10 单音词换单音词 首(头)、口(嘴)、食(吃) 11 因忌讳引起 词义的变化 老虎(大虫)蛇(长虫) 解手(大小便) (3)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着眼于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去深入领会理论,不必多加补充 。只在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作一些点拨。 讲“旧词消失”时,可以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举诗经鲁颂中“马”的多种名称为例 ? 学生回答,明确: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