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6947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苏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一、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

2、的艺术效果。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清楚了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写作线索(出示幻灯片);在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二、复习上堂课让同学们回去背诵第 4 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背诵一遍,待会再分别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三、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1、好

3、,相信同学们在会背诵第 4 自然段的同时,对荷塘美景也比较熟悉了,在这里我有个建议,就是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三分钟的时间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下当时朱自清月下漫步的整个画面,提示:可以通过想象朱自清先生的着装打扮,心情、所见景色等入用心 爱心 专心 2手(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池,头上是淡淡的月光。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结合文章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罗列出荷塘所描绘的景物。答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大家也都很详细地提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我们一起归纳出来也是这五个方面: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出示幻灯片)作者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

4、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很明显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来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出示课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采用那种修辞手法?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与“高”相呼应,因为

5、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又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

6、“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小结: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心 爱心 专心 3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的时候,开始写动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微风是一阵阵的,所以写香味的时候用了“一缕缕”。作者写到这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用了一个比喻。说它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远处传来的歌声可能受到这样那样的阻挡,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时候是怎样的?对,是断断续续的。我们分析下

7、这句比喻的本体是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而喻体是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表明朱自清先生已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全身心地去欣赏了。这种表现手法,修辞学上,叫做通感。这种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经意地用到。(出示课件)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文中还有一处“通感“修辞的运用,找出加以体会。(

8、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通感”即为: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通感在文中的作用:这些通感的运用,把荷塘超脱人世的迷人境界,描绘得迷迷离离,令人情动神摇,使意境渲染得更有淡远静穆、归朴返真的诗趣。可见比喻、通感的大量运用,使作品语言在清丽的色调之中,又蕴藉着一种淡远静穆的韵致,这种含蓄不尽的韵致也显示出一种典雅的美。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9、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怎用心 爱心 专心 4样理解?“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很精彩的一笔。【小结】作者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景美,情真,词雅的山水画,使自己的心得到了暂

10、时的放松和慰藉,具有了“淡淡的喜悦”之情。板书:荷叶像裙荷花似星 形态美 荷香比歌 叶颤如电 动态美“波浪”凝碧 流水含情 静态美四、第 5、6 段的讲析。这两段,主要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教师起引导的角色。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接下来,让朱自清先生带着我们走进荷塘中的月色,首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这两段文字,其他同学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关键的字词。例如:(出示课件)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浮”、“洗”。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照”吗?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

11、,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平淡。2、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

12、、“轻纱的用心 爱心 专心 5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5、下面是通过树来描写月色的。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月光。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 说明树影的错落

13、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刚才已经分析这句是运用了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小结:金志华曾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中提到:“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

14、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种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同时再次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二)讲读第六段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出示课件)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

15、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6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6、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五、小结。(出示课件)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在写作上主要体现“三美”,即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语言美新颖而不失生动自然,描述传神,节奏协调(量词、叠词),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其中尤其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