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2326539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1非常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一般一般不满意不满意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 。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练习巩固法。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 27 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

2、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 “引” ,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 “行” “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二)预习自测达标:A 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 ) 箜篌( ) ( ) 神妪( ) 蛟舞(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吴

3、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 3.补充完整句子: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梦入神山教神妪,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用心 爱心 专心2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

4、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检测练习检测练习】 C 级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5、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 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 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用心 爱心 专心38.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归纳小结归纳小结】 1. 强化落实,注意答题规范,杜绝

6、“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落实到卷面,要求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需要文学、文体等多种知识,以及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积极参与,因此,提高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在长期的诗歌阅读与揣摩中,仔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觉接受诗歌文学的熏陶,积

7、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李凭箜篌引鉴赏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 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 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 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 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 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

8、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 气爽”的意思,与“深秋” 、 “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 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 ,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 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 )更进 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 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 ,

9、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 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 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 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 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 ,那箜篌, 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 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 ,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用心 爱心 专心4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

10、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 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 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 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 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 用“紫皇” ,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 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

11、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 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 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 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 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 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 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

12、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 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 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 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 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 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 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 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 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 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 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