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314325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二元结构的简介(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 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 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 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 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 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 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 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 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 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

2、不平衡性 ,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 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 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进程。2001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 62.34%。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 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相对而言,1999 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 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按 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 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 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 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

3、年左右 。教育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实际上就是要分 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 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 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 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 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 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 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 ,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左

4、右 ,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 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 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 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 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 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发达国 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 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

5、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而我国 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 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 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 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 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 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 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6、结构失衡表现 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 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 、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 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 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 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 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 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 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 小学)、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

7、职中)、高 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 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 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 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事例:凤凰琴 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影片凤凰琴讲了这样 一个故事:一所偏远的学校,因条件差,一 年就走掉8位教师。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 只好请了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代 课。当女大学生接到分配通知,含泪告别纯 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 跪在高高的山坡上!女大学生重新把行李扛 回小学校,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积劳成疾 然而,时至今日,农村教师的待遇又有 多少改变呢?卫生 卫生资源配

8、置的城乡差异中国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长期以来就存在。从建国 初至改革初,由于我国农村逐步覆盖了合作医疗制度,形 成了三级医疗保健网,使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悬殊的局 面得到较大扭转。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为例,1965 年农村只占总数的40%,短短十年后的1975年,这个比重 已提高到60%以上。实际上,是制度保障和财政保障实现 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趋向均衡。但自市场化改革以来,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又被拉大,几乎又恢复到解放初 差距悬殊的格局。就医疗保障看,1978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几乎覆 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大部分农村人口,而到了1997年无 论继续坚持还是努力恢复,农村合作医疗覆

9、盖率仍处于较 低水平。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 人口只有12.68%。同时,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程度地 享受着社会医疗保障。相应地,在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婴 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都大大高 于城市水平。 就城乡卫生经费的分配来看,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 4763.97亿元,其中城乡卫生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 77.5%、22.5%;按当年全国城乡人口分别计算,占全国人口 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总费用,而只占人口1/3的 城镇居民却拥有3/4以上的卫生总费用,而且,农村卫生费用比 例由1993年的34.9%下降到2000年22.

10、5%,七年下降了十多个 百分点。就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看,2001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 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9倍,还要享受国家补贴的医疗保障, 而农村居民收入低、增幅缓,又必须自费承担医疗保障,城乡 卫生保健差异可见一斑。卫生费用方面的差距必然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以 床位为例,在19822001年间,城镇医院床位从83.2万张增至 195.9万张,增幅为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反而从122.1万张 降至101.7万张,降幅为16.7%。同时,农村医院床位占全国床 位总数比重由60%降到34.2%。相比之下,农村卫生服务缺乏 ,城乡居民健康差距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公共就业服

11、务不均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城市沿用计划集体下的劳动用 工办法,硬性规定使用本地工和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区别 ,碍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城乡居民的就业制度呈现明显的 不公平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 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 工群体”。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 报告,2005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加上在本地乡镇 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他们与 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分 割的就业制度,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待 遇低,劳动保障差,子女上学难,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长期 处于无序

12、的流动状态,难以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就业培 训机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构危害 (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 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 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 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 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 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 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 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 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

13、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 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 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3)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 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 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 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 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 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 又

14、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 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 巨大差距。他强调,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 力的顺畅流动。 (6)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 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 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碍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7)农村人多地

15、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 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途径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 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 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 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 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 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

16、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 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 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 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 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 ,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 ,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 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 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 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 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 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 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