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2256249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回顾:广义、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 人 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物 依据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 务不同,教育要素中人的因素指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 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在广义 的教育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兼 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 等。狭义的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指具有一 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 受教育者:广义地说,凡是在教育活动中 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 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指学生。 思考: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

2、受教育者吗? 受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教育者吗? 你知道哪些能说明二者关系的名 言?名言中的教与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 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 礼记.学记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 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 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 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 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争论 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德) “如果不坚

3、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 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学生中心说杜威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切措 施围绕着他们转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关于主体与客体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 对象(宾)。 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方,另 一方也不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复合主客体 教的过程: 教 师 学 生 (主体) (客体) 学的过程: 学 生 教 师 (主体) (客体) 自我反思过程: 学 生 学 生 (主体) (客体)

4、教 师 教 师 (主体) (客体)教育内容 定义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 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是教育信息的主 要部分。 思考:教育内容=课程? 教育内容=教材?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1.学校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 和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的价值知识与经验个体发展3.4 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定义: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 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 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思考: 1.教育公平视野下教育物资的不均衡现象。 2.随着教育媒体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发展,教 师的职能发

5、生怎样的变化?能否取消学校 教育而由网络教育取而代之? 3.教育辅助手段与教育媒体之间的关系? 4.教育物资与教育活动效果的关系? 5.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最基本的矛盾是?第三节 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系统非学校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家庭教育 校外教育机构 各种社会组织教育 大众传媒教育等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 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教师工作总方案 学生个体的发展 思考: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一、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 :确定教育目的; 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 育制度; 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 ( 教学 计划 ) 和课程标准

6、 ( 学科教学大纲 ) ;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将以上 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三、教师工作总方案:学校工作的总方 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 与行为。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 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 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 期望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学制 定义:学制是

7、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 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 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分析:比较建国初我国学制系统和当代学 制系统的不同 P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图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制 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 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 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 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以 纲要形式做出标准性规定的文件。具体内 容是规定各门课程知识的范围、深

8、度及其 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 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 本要求或建议。教育系统的功能 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思考:你认为教育是以实现社会功能为主 还是以实现个体功能为主?争鸣: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 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 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 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 裴斯泰洛齐等人。 社会本位论者相

9、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 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 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 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 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 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 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有荀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 学家。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 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 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 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

10、的目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 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 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 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 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 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 。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位) ,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展 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中 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的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化个性化社会需要自我需要和谐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 教育的历史演

11、变 古代社会与教育 近代社会与教育 现代社会与教育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教育 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需要说交往说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即生活”、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融合 2.教育的原始性:目的、内容、方法简单。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接受教育 基本相同。奴隶社会与教育 (一)奴隶社会与学校的出现世界最早的学校: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夏朝有学校,但尚未确证。甲骨文证明殷商 有了学校(前1700年左右 )。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孟子梁惠王

12、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於国 ,设庠序以化於邑。” 欧洲最早的学校:雅典(前7-8世纪) 思考:为什么学校能在奴隶社会产生?(二)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 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只有统治阶级及 其子女才能进学校;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 政治家、雄辩家等; 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士之子常为士”“农夫之子 常为农”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思考:为什么? 奴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怎样? 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希腊罗马)七艺:文法、修辞、音乐、体育、 几何、算术

13、4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大学:大人之学;成人、全人之学;管理 治国之道。 小学:文字之学。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思考:奴隶社会的教育体系中为什么缺少 中等教育?封建社会与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大事记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后:私塾、书院 )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605年开始实行) 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材; 书院盛行 明以后: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1905,科举制废除。思考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盛行和废除都是历史的 进步?幻灯片 38 书院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重要 影响?幻灯片 39 科举制初期:改变了

14、封建社会前期豪门世族把持 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考试 选拔官吏,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科举制后期: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 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 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适应近代化进程的需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 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 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 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 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古代书院是 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 ,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1、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2、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相对扩大、增多 3、欧洲出现中世纪大学;中国最早私人办 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