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54499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论(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介入放射学及介入护理学概 论周伟生 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放射科 邮编:510405电话:020-36591748介入护理学 介入护理学概念介入护理学是应用多学科的护理手段,从生物、心里、人文社会三个层面,对各种利用影像介入手段诊治疾病的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如何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介入护理学目标 介入护理学强调病人术前心里及生理的准备、术中与医生的配合及术后恢复期的护理配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介入护理学范畴1 根据穿刺入路途径不同,分为血管性介入护理学和非血管性介入护理学。2 根据治疗领域不同,分为神经介

2、入护理学、心脏介入护理学和肿瘤介入护理学等。3 根据护理程序不同,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等。介入护理学现状 在过去的10年中,介入护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介入护理学的作用及其应当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研究有较为明确的结论。我国介入护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7月中华护理学会介入放射护理分会在上海全国第六届介入放射学年会上成立,这是我国介入护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介入护理学的作用介入护理学的作用是:便于随访,改善治疗的基础条件,改善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并缩短治疗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具体表现在: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提高了介入治疗效果、提

3、高了护理质量。 围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宗旨在给予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使病人增加对疾病及创伤的耐受性,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预防或减少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介入治疗术前护理介入术前护理评价介入术前护理评价在了解一般资料及健康史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营养评价、介入治疗术的耐受性评价、患者心理状态评价。介入术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患者作出全面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为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作全面准备。 术前护理预期目标1 纠正患者不良心理2 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3 改善患者营养状态4 患者全面了解术中配合的相关注意事项。 1 心理护理 2 营养护理 3 疼痛护理 护

4、理措施1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对介入治疗的紧张心里,以配合医生成功地实施手术。2 营养护理:术前应增加营养以改善患者的贫血,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3 疼痛护理:需介入治疗的晚期肿瘤、血栓形成、急性出血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应做好疼痛护理,使用按摩等方法,必要时给予镇痛剂。护理措施术前常规准备 1 辅助检查:术前做好常规检查。2 药物过敏试验:术前一日行碘过敏试验、普鲁卡因过敏试验。3 备皮:根据穿刺部位进行相应备皮。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腹股沟区,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4 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便5 术前准备:术前晚遵医嘱应用镇静剂保证睡眠,术前30 分钟遵医嘱给予

5、镇静剂或/和解痉剂。6 术前物品准备:器械与材料准备、药物准备、监护及抢救 物品准备。术前常规准备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评价1 重视术后病人的心里评估,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2 身体状况: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生命体征、穿刺部位及穿刺侧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物的量、色、质等。3 辅助检查:了解脏器功能恢复情况及肝素化对凝血机制是否造成影响。预期目标1 患者能复述术后饮食、活动及相关注意事 项。2 患者的病情变化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措施1 体位与休息 2 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3 穿刺侧下肢血循环情况 4 生命体征的观察 5 营养与饮食 6 心理护理 体位与

6、休息n术后,动脉穿刺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 12小时,n术后,静脉穿刺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 68小时。n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n给患者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及休 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 静剂。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介入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皮下血肿形成。穿刺侧下肢血循环情况n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n皮肤色泽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n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n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n若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 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 医生进行相应处理。生命体征的观察n介入术后应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

7、可能出现的并发症.n如大部分栓塞术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在37.538.5之间,多为栓塞后组织缺 血坏死所致吸收热.n如体温超过39,应及时查找原因,警惕并发 症的发生;对溶栓术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 出血倾向,警惕内出血的发生。营养与饮食n术后6小时无呕吐者,可给予高热量、高 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心理护理n术后由于种种原因,患者会产生心理压力,应根据患者的心理表现及不同的心理需要作出相应的对策术中监护与护理 原则上,术中护理人员应与手术人员同处介入手术室内,以便正确配合术者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时准确地传递物品以缩短介入治疗术中时间;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和正确地实施监护手段,以便及

8、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作出预见性处理,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 术中监护与护理1 病人的体位:术前协助患者平卧于介入手术台上,术中 应根据介入术的要求指导病人更换体位或姿势。2 准确传递术中所需的物品和药品。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术中观察项目及并发症的处理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和神志的变化。 2 低氧血症的观察与护理。 3 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及护理。 4 造影剂过敏发应的观察及护理。 5 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6 疼痛的观察和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和神志的变化最好使用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观察年个日年有无胸闷、憋

9、气、呼吸困难,警惕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对症处理。 低氧血症的观察与护理对全麻、小儿、肺部疾患病人,术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加强血氧饱和度的监测,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及护理术中由于血管内操作及肝素化,患者易发生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护士应定时触摸病人足背动脉,观察皮温、皮色、感觉及运动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呕吐的观察及护理肿瘤病人行动脉化疗栓塞术时,由于短时间内注入大量化疗药可致恶性、呕吐。护士应站在病人身旁,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病人支持和安慰。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术中化疗栓塞时,

10、由于血管内膜受 刺激及组织缺血可导致疼痛,对轻微疼痛者护士可给予安慰、鼓励,而疼痛较重者则可于术前或术中遵医嘱给予肌注度冷丁等药物,以减轻病人痛苦。监护与急救 1 术中应实时监测心率、心律、动脉压力及血样饱和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监护与急救2 介入治疗中急救 由于疾病本身及操作技术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患者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意外,甚至心跳呼吸骤停,应及时迅速遵医嘱进行有效抢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介入治疗中急救1 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尿量的变化。2 维持静脉通路,保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严格按医嘱给药,用药剂量、途径、时间要准确。介入治疗中急救3 在抢救病人的同时遵医嘱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 以指导用药。4 做好病人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及时向病人家属通报病人的病情及抢救经过,以取得家属的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