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227891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急诊科 主任医师 肖彪2011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指南亮点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1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2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3避免常规更换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4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感染率时,使用消 毒剂或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 定的海绵敷料5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v 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A 类)v 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 性评估。(A类)v 3.

2、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 的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A类)v 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 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B 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v (一)、外周及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v 1.对于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类)v 2.对于儿童,可选择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小婴儿)部位进行 插管。(类)v 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 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B类)v 4.避免

3、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A类)v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 静脉导管(PICC)。(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v 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 ,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 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类)v 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故障 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v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v 1.在选择

4、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 (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 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A类)v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A类)v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 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B类)v 4.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未明确)v 5.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 防锁骨下静脉狭窄。(A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v 6.对于须接受长期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采用造瘘或植入等

5、方式而非CVC。(A类)v 7.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如果这项技术可用的话),以减 少反复插管试探次数和机械并发症。超声引导技术仅供接受过全面培 训的人员使用。(B类)v 8.使用能满足病人处理的最少数量端口或腔道的CVC。(B类)v 9.关于胃肠外营养置管,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v 10.当无必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A类)v 11.当遵守无菌技术不能得到保证情况下(如急诊放置导管),应尽 快更换导管,即48小时内。(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三、手卫生和无菌操作v 1.在触摸插管部位前、后,以及插入、重置、触碰、维护导管及更换 敷料前、后时,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可以是传

6、统的皂液和水, 或者用酒精擦手液。在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后,不应再触摸该部 位,除非采用无菌操作。(B类)v 2.在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时须无菌操作。(B类)v 3.进行周围静脉置管时,若对插管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后不再触碰该部 位,则佩戴清洁手套即可。(C类)v 4.进行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及中线导管置管时,必须佩戴无菌手 套。(A类)v 5.更换导丝操作时,在接触新的导管前,应更换无菌手套。(类)v 6.更换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C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四、最大无菌屏障措施v 1.在放置CVC、PICC或更换导丝时,应进行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 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

7、菌手术衣,患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 。(B类)v 2.肺动脉插管时,应使用无菌套管进行保护。(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五、插管部位皮肤准备v 1.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采用消毒剂(70%酒精、碘酒、聚维酮碘 或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清洁皮肤。(B类)v 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用含氯己定 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 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A类)v 3.尚无研究比较酒精+氯己定和酒精+聚维酮碘皮肤消毒作用差异。( 未明确)v 4.关于氯己定在2个月的患者使用暂时性短期导管,在采用基础预防措施后 ,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8、(CLABSI)率仍较高,则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 海绵敷料。(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v 13.尚无其他类型氯己定相关敷料推荐意见。(未明确)v 14.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插管部位或在敷料外进行触诊。若患者有 压痛感、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表现提示局部或血流感染,应立即揭开 敷料检查插管部位。(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七、患者清洁v 使用2%氯己定每日清洁皮肤1次以减少CRBSI。(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八、导管固定装置v 使用免缝合装置固定装置降低感染率。(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九、抗菌药/消毒剂涂层导管v 对于导管预计留置超过5天的患者,若采用

9、综合措施仍不能降低 CLABSI率,推荐使用氯己定/磺胺嘧啶银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包裹的CVC 。综合措施应包括至少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教育人插入和维护导管 的工作人员、使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置管时使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 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A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全身性抗生素预防v 不要在插管前或留置导管期间,为预防导管定植或CRBSI而常规全身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一、抗生素/消毒剂软膏v 在插管操作完成及每次透析后,在血液透析管出口处可使用聚维酮碘 消毒剂软膏或杆菌肽/短杆菌肽/多粘菌素B软膏。须根据制造商的建议 ,保证透析导管的

10、材料不会与油膏发生反应)。(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二、抗菌药物封管、抗菌 导管冲洗和导管封管预防v 对于长期置管患者,虽然最大程度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但仍有多次 CRBSI史,可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溶液封管。(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三、抗凝剂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四、更换外周及中线导管v 1. 对于成人,不需要短于7296小时更换外周置管来减少感染和静脉 炎的风险。(B类)v 2. 在成人,关于更换外周导管的临床指征,尚无推荐意见。(未明 确)v 3. 在儿童,仅在有临床指征时更换外周导管。(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五、更换CVC、PICC及 血透导管 v 1

11、. 不要常规更换CVC、PICC、血透导管或肺动脉导管来预防导管相关 感染。(B类)2. 不要仅因发热而拔除CVC或PICC。应根据临床表现 综合评估。(类)3. 对于非隧道式导管,不要常规通过导丝更换导 管来预防感染。(B类)4. 对于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者,不要通 过导丝更换。(B类)5. 当没有明显感染证据时,可通过导丝引导 更换有故障的非隧道式导管。(B类)6. 在通过导丝引导更换导管 时,在对新导管进行操作前,须重新更换无菌手套。(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六、脐带导管v 1. 当出现任何CRBSI、下肢血管功能不全或血栓征象时,移除脐动脉 导管,而且不要重置。(类)v 2.

12、当出现CRBSI或血栓征象时,移除脐静脉导管,而且不要重置。( 类)v 3. 关于对脐带导管使用抗菌药物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v 4. 在脐带插管前,对插管部位用消毒剂进行清洁。避免使用碘酒, 因为其对新生儿甲状腺有潜在影响。可使用其他含碘制剂(如聚维酮 碘)。(B类)v 5. 不要在插管部位涂抹抗菌软膏,因为此举可以导致真菌感染和抗 菌药物耐药。(A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六、脐带导管v 6. 使用低剂量肝素(0.251.0 U/ml)注入脐动脉导管封管。(B 类)v 7. 在不需要置管,或发现有下肢血管功能不全迹象时,尽快拔除脐 带导管。脐动脉导管留置最多不超过5天。(类)v 8

13、. 在不需要时,应尽快拔除脐静脉导管,但如果无菌技术得当,其 可最多留置14天。(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七、成人和儿童患者外周 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v 1. 对于成人,选择桡、肱、足背动静脉较股动静脉或腋窝更有利于 预防感染。(B类)v 2. 对于儿童,不应使用肱动静脉,选用背部及胫骨后血管较股部或 腋窝部血管更有利于预防感染。(类)v 3. 在外周动脉穿刺操作时,最少佩戴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并使 用小的无菌布。(B类)v 4. 在进行腋窝或股动脉置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类 )v 5. 仅在有临床指征时才更换动脉导管。(类)v 6. 不再需要时尽早移除导管。(类)v 7

14、.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转导装置。(B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七、成人和儿童患者外周 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v 8. 不要常规更换动脉置管来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类)v 9.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同时更换系统其它部件( 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B类)v 10. 保持压力监测系统所有部件(包括校准设备和冲洗液)无菌。(A类)v 11. 尽量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应用封闭冲洗系统(即连续冲洗), 而不是开放系统(即使用注射器和三通阀),来保持压力监测导管通畅。( 类)v 12. 若压力监测装置不是通过三通阀而是隔膜,使用前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 拭隔膜。(A

15、类)v 13. 不可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输注含葡萄糖或胃肠外营养液体。(A类)v 14. 若不能使用一次性压力换能器,可重复使用的换能器应依据厂家说明书 建议的方法进行灭菌。(A类)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八、更换给药装置v 1. 对于不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不必在96小时内更 换连续给药装置,但至少每7天更换1次。(A类)v 2. 关于间断给药装置的更换,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v 3. 关于更换给药针的时间间隔,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v 4.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应在开始输注24小时内更 换输液管。(B类)v 5. 输注丙泊酚的患者,根据厂家建议,应在每6或12

16、小时更换输液瓶 时更换输液管。(A类)v 6. 关于给药针留置时间,尚无推荐意见。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十九、无针导管系统v 1. 无针装置至少应与输液装置同时更换。频于每72小时 更换,不能带来额外益处。(类) v 2. 无针装置接口更换频率不应频于每72小时更换或根据 制造厂家的建议更换,以减少感染率。(类) v 3. 保证系统各成分相匹配,以减少渗漏或破裂。(类 ) v 4.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氯己定、聚维酮碘、碘剂或70% 酒精)擦拭接触的端口对其进行消毒,以减少污染风险。 (A类) v 5. 使用无针系统连接静脉输液管。(C类) v 6. 在使用无针装置时,劈裂式活瓣可能优于其他机械瓣 ,因为后者机械瓣可增加感染风险。(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