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2220361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李约瑟难题”的ppt(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李约瑟难题”About Needham Problem张学渝 人文学院09科技史专业*1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1.1 李约瑟其人1.2 “李约瑟难题”形成的背景1.3 “李约瑟难题”的基本含义 2.学界的不同观点2.1 对待“李约瑟难题”的三种态度2.2“李约瑟难题”的三方面求解方法 3.我的看法*2 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 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 文明中成长?为什么在公元 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 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 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 明有成效得多?” 李约瑟. 东西方的科学 与社会(1990)Date3 Jos

2、eph Needham(1900 -1995),约瑟夫.妮达 姆,英国人。中国科学 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 著多卷本中国的科学 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常译中国 科学技术史,简称 SCC)闻名。曾任英国 驻华使馆科学参赞。1.1 李约瑟其人Date41.2 “李约瑟难题”形成的背景 坚信人类在文化、政治、科学和 技术上的普遍进步是必然的。 “SCC”出版前的讨论: “李约瑟难题”的文本史略:Date5“SCC”出版前的讨论: 关键词: (1)16C传教士提出了中国的“ 落后问题”(2)17-18C欧洲学者的分析(3)20C前半叶中国学者的论

3、证Date61.3 “李约瑟难题”的基本含义 (1)“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 世纪期间” (2)“自然知识” (3)“近代科学”回顾“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 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 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 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 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 Date7转述后: 第一问:与罗马共和国后期到 文艺复兴前期之间的西方文明 相比,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到 明孝宗弘治年间的中国文明在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其应用 于实际需要方面,都取得了更 多更高成就。其原因何在? 第二问:以数学化的原理和方 法为最基本特征的近代科学

4、, 为什么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 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Date8 2.学界的不同观点 据统计,从1980年以来,国内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已 发表论文不下260余篇,出版 著作达30余种。参与的讨论者 ,既有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 学者,也有科技界、经济界、 教育界等方面的人士。Date92.1 对待“李约瑟难题”的三种态度 (1)肯定:从社会结构决定论、 思维决定论、地理环境论等方面 进行求解(在下面的求解方法中详细论及) (2)否定:伪问题说(江晓原) 、逻辑矛盾说(张秉伦)、修正 说(钱兆华)等 (3)怀疑,和修正说关系密切Date10伪问题说(江晓原): “那种认为中国科学 技术在很

5、长时间里世 界领先的图景,相当 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 的事实上西方人 走着另一条路,而在 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 的情况下,中国领先 又从何说起呢?”“李约瑟难题”是 伪问题?,南方周末, 2001.5.30Date11逻辑矛盾说(张秉伦): 首先,“李约瑟难题”中所定义的 近代科学指的就是近代以来产生于 西方的各种科学理论与传统的一个 集合。产生于中国或印度的科学就 不会被称为近代科学。 其次,近代科学是西方多个国家和 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不能 在中国产生,而且也不可能产生于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王哲:李约瑟问题近十年研究综述,内蒙 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第3期Date122.2“李约瑟难

6、题”的三方面求解方法(1)内史研究:如从中西方人的思维 方式、具体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角度解 答 (2)外史研究:如从社会经济、社会 制度、自然环境角度解答 (3)综合研究:从文化系统角度解答Date13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角度 从该角度思考的学者认为,中西方 人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国 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他 认为东方人种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 证的、宏观的有机统一,而西方人 种的思维方式则是形而上学的、微 观分解的机械分析观。东方科学技 术发展道路是从宏观实用到微观观 控,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是从 宏观实用到微观把握,而近代的科 学技术则是微观分解阶段,他由此 推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

7、后的原因 。洪晓楠,王良滨:近20年来“李约瑟难 题”研究进展,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Date14社会经济角度 杜石然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1982)中认为,社会经济的发 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需求 ,西方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 要求大力发展工商业生产,这样就 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社会目的性。中 国长期处于保守的封建社会,缺乏 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由于对 经济的发展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社会本身需求的缺少,会使得社会 在科学与技术投入的减少。Date15自然环境角度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渊源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冲击平原, 人们世代过着农耕生活。农耕由于 是随季节变化

8、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 的特点,这导致了从事农耕生活的 人们缺乏创新动力,限制了人们对 形而上问题的研究,把目光只局限 于主体自身,即去研究人的行为与 环境是否相符,其结果是只重人文 不重科学。与之相反的是,古希腊 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他们主要从 事商业贸易,面临的是海洋。当他 们面对变化无常的大海时,古希腊 人感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不懈 的探索大自然来获得内心的慰藉。Date16文化系统角度 该角度源于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中国古代科技文 化的特点: 第一是实用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以围 绕发展生产而产生了实用观念,很少去 思考与生产无关的抽象问题。 第二是工匠传统。中国

9、古代科技的研究 方式和方法常常局限于个别经验事实的 总结与归纳。这一特征限制了古代科学 向高级形态发展。 第三是整体观。与西方科学发展相反, 古代中国科技思想强调综合,而不是对 错综复杂事物进行分析。洪晓楠,王良滨:近20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进展,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Date17 3.我的看法Date18参考资料及推荐阅读:1.董英哲、吴国源:对“李约瑟难题”质疑 的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3(3 ) 2.洪晓楠,王良滨:近20年来“李约瑟难题 ”研究进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1期 3.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辽宁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4.王鸿生: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J,自 然辩证法研究,Vol.20,No.6 Jun.,2004 5.王钱国忠: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李约 瑟研究(2003)M,科学出版社,2003 6.王文章, 侯样祥: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 文科学卷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Date19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Date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