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与《论语》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16468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其人与《论语》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其人与《论语》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其人与论语其书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一 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的先祖是 殷商的王室。殷商灭亡时,受封到宋国, 成了诸侯。以后历经变化,到孔子的曾祖 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部的动乱,迁居到鲁 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 庭。孔子就生在鲁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 在孔子出世后不久就去世。孔子幼时的家 境几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己说 :“吾少也贱”(论语子罕)。少年时 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主管放牧的“乘田” ,都是地位很低的小吏。论语为政里记载孔子说:“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一岁时,孔子在 鲁国做官,先后

2、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 )、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但时间 不长,就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以 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 等国。六十八岁,又返回鲁国,从事教育 。公元前四七九年死于鲁,年七十二岁。孔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 人讲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孔子 去国后,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 、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 终不见用。在外14年,重返鲁国后 ,专力 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 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孔子先祖中几个重要的人物微子 宋湣公 拂父何(十世祖) 正考父(七世祖) 孔父嘉(六世祖

3、) 木金父 (五世祖) 防叔(三世祖)孔子近亲 叔梁纥(父亲) 颜征在(母亲)伯尼(又名孟皮【跛】,孔子哥哥)亓官氏(妻子) 孔鲤(字伯鱼,孔子儿 子) 孔伋(字子思,孔子孙子,曾师事曾 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非常多,史记 孔子世家说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 如果从三十一岁这一年算起,到七十三 岁去世,有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平均每年 要收 七十五位弟子。在当时的教学和住宿 条件下,孔产有这么多的学生吗? 吕思勉曾经根据汉代的情况作过推测 。汉代的弟子可以分为三类,一 种是 亲授,所谓“受业”、“及门”、入室”弟

4、子,升堂入室,可以跟老师直接 一对 话交流,论语中所记载的,大部 分是这样出弟子;一种是由入室弟子辗 转传授的,他们只是“编牒”、“著录”、 “在籍”的弟子;还有一类,只是“仰慕 虚名,借资声气”, 平常见不到老师, 在大会都讲时远远观望而己,所谓“观 听”。 见于论语的弟子,大约有三十位左右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所谓的“四科十哲”: 德 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 子游、孑夏。(先进) 太史公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 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不能去

5、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 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其书“论语”之名,始见于礼记-坊记: 、 于 云:“君于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 曰:“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 可 见战国时期,论语已经成书,其后弟 子可能又有损益。至于文本章句 的整理工 作,则一直延续到西汉中期。 “论语”一词,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三种。现在比较通行的是 采用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 弟子时人及弟子相 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产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 相与辑而论 纂,故谓之论语。”则班

6、固以为 “论”就是论纂之义,盖以论为抡之假借。 说文:“抡,择也。”在这个意思上,“ 论”读平声。 第二种意见,认为“论”就是议论、讨论的论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叙载此说云: 言此书出自门徒,必无详论,人人佥允, 然后乃记,记必已 论,故曰论也。”就是说 论语一书,是门徒经过充分的讨论, 大家都同意之 后才记载下来的言论。因为 所记的话语,都是经过论证的,所以称“论 语”。 在这个意义上,“论”读去声。第三种意见,认为“论”是伦理,有理致的意 思。此说也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叙,云 论读为伦:“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 含万理也。”论语的编纂跟佛经类似。释迦牟尼涅 盘之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 录

7、。弟子们 恐怕时间久远之后,佛陀的教义会失传, 所以曾经举行一些聚 会,互相讨论、整理 和印证佛陀生前的言论,把那些可靠的、 重要的言论汇集 起来,成为各种佛经。所 以佛经的编纂,也有“议论”和“论纂”的过程 。每 一部佛经的开头,都写土“如是我闻” ,表示这些言论都是从佛陀那里听来 的。 论语每一章的开头,都记上“子曰”,也 是这个意思。 论语的编者是孔门弟子,这一点是毋 庸置疑的。但是具体地说,到底是由哪些 人编纂的?前人有过很多推测。影响比较大 的有三种意见: (1)郑玄在论语序中说是仲弓、子游、 子夏等人编纂的,但是并没有说明理由。 推测郑玄的意思,可能是说论语是由 孔子的那些高才弟子

8、编 定的,并不见得就 只是这两三个人。 (2)唐柳宗元论语辨认为是曾子的弟子 ,因为论语所记弟子中, 曾子最后死 ,而且曾子跟有子称子。他认为有子称子 ,是因为他长得像孔子,所以弟子尊敬他; 曾子称子,则是因为论语就是他的弟 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记。 (3)宋程颐经说认为论语的编撰者 是有若和曾子的门人。论 语中孔子的 弟子一般都以字称,称“子”的,只有有若和 曾子,其他闵子、冉 有各称子一次。 论语的成书从体裁土讲,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书, 来源于古代的格言体著作。 中国古代有很浓厚的历史意识,非常重视 对于以往经验的总结,因而史 书很发达。 先秦时代的史书有记言和记事二体。 汉 书。艺文志云

9、:“左 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古为尚书,在记言体 的史书中。有一种别体,是古代格言、谚语的汇编。 这类书以 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确实 源远流长。老子就是古代格言的汇编 ,老子曾任周的史官,古代史官有整理和 编纂格言的传统。郭店楚简中有语 丛,共四篇,也是同 类的作品,有些内容直接见于论语。 例如语丛三: “志于道,狎于德,比于 仁,游于艺。”(简50-51)即述而:“子 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语丛三:“毋意,毋固,毋我,毋必 。”(简 64-65)见于子罕“子绝四: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的编纂思想,也是出干同样的格 言汇编传统。其特殊之处,仅仅在于这

10、些 格言或者说“善言”,都是孔子说过的话,都 是孔门弟 子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格言。值得 注意的是,孔子本身也可能是从别处听来 的。例如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 复礼为仁。”左传昭公十二年: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论语所谓“克己复礼”,是孔子引用 了古代的志书。 论语的传承 论语成书虽然在战国时期,但是秦以 前论语的流传情况,今天已不可知, 我们只能从汉代讲起。 汉代论语的传授主要也是齐论和鲁论, 后来又有古论。刘向别录:“鲁人所学 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 谓之古论。”齐、鲁、古三家之间根本的差异,当然是 三家各有师说,对经文昀解释不 一样。从 文本上说,

11、其差异,大致有三点: (1 )字读不同。例如学而篇“未若贫而 乐。富而好礼者也”;古论 “乐”下有“道 ”字;乡党篇“车中内顾”,古论作“ 车中不内顾”。 (2)篇目不同。根据汉志和何晏论语集 解-序: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齐论 较之鲁论,多问王、知道二篇。 (3)章数不同。卫灵公篇“子曰: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郑云“古皆无此章”。 齐论较之鲁论,篇目相同的二十篇中,章 句又颇多于鲁论。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刘修 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 论语。刘修 死于汉宣帝五风三年,公元前55年。这是 今天能见到的时 代最早的本子。可惜残缺 很厉害,约相当于今本的二分之一弱。 此本

12、存7576字,与今本的文字差异达七百 多处,占了十分 之一。按照这个比例,全 本当有一千四百多处。 例如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这句话应该怎么句读,却很成问题。 ,例如朱子集注:“先行其言者,行之 于未言之 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 后。” 好在我们现在看到定州八角廊竹简本,这 个问题就非常清楚了,竹简本作:“ 先行其 言从之。” 毋庸置疑,应当读作“先行,其 言从之。”文从字顺,没有任何问题。所以 竹 简本才可以代表论语的原始面貌, 传世本“而后”二字应是误衍。 卫灵公篇; 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 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13、郑声淫,佞人殆。” “乐 则韶舞”,集解云:“韶,舜乐也,尽善 尽美,故取之。”未释“舞”字。俞 樾的群 经平议认为,舞当读为武,武是周代文 武之乐,韶与武常并称。俞说虽然有一定 道理,但毕竟只是推理,没有版本依据, 不见得能让人信服。 定州竹简本出土后, 我们可以看到,对应于今本的“舞”字正作“ 武”,可证 俞说确然不可易。 论语中所见孔子之道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论语.雍也儒家论道有一条基本的准则: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换句话说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 肯 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 个 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 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