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64791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概述 甘肃省情知识系列讲座专家学者对省情概括的六句话 l历史悠久 l文化底蕴深厚 l自然条件差 l经济总量小 l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l贫困落后 一、关于文化的含义和作用问题 1、文化的含义l大文化 (最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 应的人的所有创造物,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 的、精神的、制度的东西。l中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在精神领域 的创造物,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l小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化产业、文 化事业,具体说就是广播、影视、文学艺术 、新闻出版、图书馆等。 2、我们党形成的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科学 认识 l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 化是经济

2、、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 l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实践活动l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l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 l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 l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l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l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l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l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二、甘肃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 及成就 1、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 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l甘肃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 l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

3、高窟、嘉峪关与省外明 长城 l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敦煌、武威、张掖、天水 l甘肃是文物大省 :到2004年底,拥有一级文物3300 件(含30件国宝),二级文物11386件,三级文物 96299件。 敦煌文化 l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 大,保存最完好的佛 教艺术宝库。l中国历史最久、内容 最丰富、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艺 术宝库。l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 窟之一 。敦煌文化l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 公元366年) 至元代(公元1271 1368年)基本结束。前后绵延1000 多年,世界少有.l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 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文化l莫高窟现存 壁画45000多

4、平方米,连 接起来长可 达25公里, 被誉为世界 现存最大的 艺术画廊 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 翩翻飞,突然,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莫高窟窟的伎乐图敦煌文化l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 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 、金刚、力士、神等,堪称佛 教彩塑博物馆 。l第四十五窟是盛唐彩塑的经 典,目前被划归为特別维护的 特窟,平日并不开放给一 般游客参观。窟內保存完整的 七尊彩塑,塑像以佛为中心, 兩側分別站立著弟子(阿难、 迦叶)、菩萨、天王,在幽暗 昏黄灯光下,千年彩绘依然华 丽可见。中间为菩萨像,身高 1.85米,头挽高髻,面相丰圆 ,大耳下垂,秀眉高挑,嘴

5、唇 微抿,露出笑容 敦煌文化l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 道士王元录 在17号窟发现 藏经洞 ,内藏晋代至隋、 唐、五代、宋初的文物5万 余件。l国际显学- 敦煌学:是 一门以地名学的学科。 敦 煌学最初的研究对象,主 要集中在新发现的文献及 相关问题上,随着研究范 围的扩大, 凡与藏经洞文 献以及敦煌石窟建筑、壁 画、雕塑以至敦煌的历史 文化有关的等,都成为敦 煌学 的研究对象。甘肃其他类型著名文化资源l丝绸之路文化:横穿甘肃全境。 l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甘肃是中国远古神话传 说中伏羲的诞生地。 l石窟文化:莫高窟、麦积山 、安西榆林窟、 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 、肃南马

6、蹄寺。 l革命历史文化: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会宁 会师、腊子口战役。 l民间民俗文化:砖雕、木雕、石刻、皮影、剪 纸、刺绣、器乐、曲艺、民间舞蹈、“花儿 ”对唱、宗教音乐。 2、甘肃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成就 (1)甘肃教育的历史、现状、成就l 自1903年陕甘总督崧藩在兰州创立了全省第一所 近代学堂文高等学堂 l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38年在甘肃山丹创办职业 技术学校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l 年月,陕甘宁边区庆阳陇东中学 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刘少奇等老一辈 革命家为学校的创办题词l 建国后甘肃教育发展的成绩。 第 一、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截止2004 年,全省共有

7、幼儿园2377所,有教职 工15046人。全省共有小学15347所, 全省小学有教职工131752人。第二、 普通中学,全省共有普通中学2054所 ,有高中专任教师25458人,初中专 任教师67566人。到2005年底,全省 实现“双基”的县达到68个,人口覆 盖率达到83。04%。第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截止2004年,全省共有 职业中学15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5所,成人中等专 业学校54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6170所。第四、高等教育,截止2004年,全省普通高 等学校31所,其中本科院校13所,专科(高职)院校 18所,有教职工24544人,(2005年,在校

8、学生达到38 万人),全省著名的高等院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 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商学院,甘肃政 法学院等。第五、“十五”期间,省上先后组织实施了 20多个教育工程、海外贷款和海内外资助项目,累积 投资15亿元,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转变。(2)科技发展的现状及成就 l截止2004年,全省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318个,其中 国家在甘肃科研机构20余个,并拥有5个国家级实验 室 。1500余家民营科研机构也发展壮大起来。l截止2004年,全省科技领域拥有科技人才7.45万人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l十五期间,我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9

9、14项,其中 居国内领先水平的1630项。2005年,根据全国科技 进步监测报告,甘肃科技进步水平由全国第27位攀 升到第23位 。l甘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研究人员近3万人 。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先秦 文学三个学科已建成博士后流动站。(3)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发展的成就l到2004年底,全省共有文化单位1982个。其 中有文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部门管理 的艺术表演场,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 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机 构,艺术教育机构,艺术科研机构。l到2004年底,全省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总数 24

10、57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1900多家,互联 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200家。l精品剧目 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敦煌韵等,为甘肃赢得一个又一个荣 誉。(4)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成就l到2004年底,全省有各类医疗卫生 机构11401个,其中医院376所,卫 生院1442所,疾控中心105所,卫 生监督所64所,妇幼保健机构100 所,采供血机构18所,专科防治机 构8所,医学科研机构4所,高等医 学院校4所,疗养院7所。卫生工作 人员964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819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专业技 术人员3.13人。1951年3月5日,甘肃人民出版社成立,这是我省的 第一家出版社。现在,出版社已

11、发展到10家。1949年 9月1日,甘肃日报创刊。2002年10月26日,甘肃 报业集团成立,这是西北传媒业中首家报业集团。报 业集团主报为甘肃日报,所属子报有12种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一份综合类文摘 杂志。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一份综合 类文摘杂志。到2005年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 ,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 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用至年时间,在小康县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在城市实现数字电视户户通三、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前景光明1、甘肃做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兰州 提出打造“文化兰州”的奋斗目标 l年月日,省委、省政

12、府在兰州召开 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 特色文化大省的重大决 策。l2003年7月30日,兰州市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文化 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文化兰州”建设规划( 20032015年)出台亮相。文化兰州:拥有文明 健康的社会秩序,较高文化素质的城乡居民,先进 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淳朴的民风民俗,发达的 科学教育,繁荣的专业文化、社会文化和文化产业 ,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秀美的生态文化环境,和 谐的山水城市、村镇建筑文化风貌和人居环境。2、引人瞩目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是甘肃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l2005年7月8日,塔声河影相映的九州台上,又一个 彪炳史册的文化工程竣工

13、由甘肃省政府投入 5000多万元巨资修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 在兰州建成开馆。 甘肃省省委、省政府苏荣、陆 浩、仲兆隆、马西林、李子奇、张秋祥、程有清、 喇敏智等领导及老同志出席了典礼并剪彩。 开 馆典礼会场鼓乐喧天,人群欢声雷动,2600万陇原 儿女共同关注的这项文化设工程与她的首批嘉宾共 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镇省之宝”从此有了新 家。四库全书 l是由乾隆大帝亲自组织编 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收录了3503种图书。书 成之后共有79337卷, 36315册 。总字数为9.97亿 。全书共230万页,连结在 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 圈有余。汇总了从古代至 清朝初年三千年的重要典 籍

14、。具有极高的历史、文 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 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 位。 四库全书l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 ,包括4部44类66属。l经部 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 经类、五经总义类 。l史部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 、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 、史钞类、载记 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 、史评类等15个大类,l子部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 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 、谱录类 、 杂家类、类书类 、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 14大类l集部 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 大类四库全书四库全书

15、l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在翰林 院设立。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 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 总 裁之下有总篡官、总阅官和总校官,他们是编纂工 作的实际主持者。(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总校 官陆费墀。著名学者如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及姚 鼐等等都参加编撰)。抄写人员3826人。耗时15年 ,动用4000余人。l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征集图书, 整理图书,抄写底本,校订。整个过程要求严格。 l 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每一部都 是用香楠木二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 在香楠木匣内。书面都是绢面,“经部”用 黄绢,“经解”用绿绢,“史部”用红绢, “子部”用蓝绢,“集部”用灰绢。每匣上 面均刻有书名。 七部四库全书,均建有专门的藏书 机构在专门的藏书建筑内收藏.均是建专架 ,架上置函,函内藏书的形式保存。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版本收藏地点后来的情况文渊阁本北京紫禁城皇宫 台湾文溯阁本奉天行宫(辽宁沈阳) 甘肃省图书馆 文源阁本北京圆明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 兵 火 文津阁本热河行宫(河北承德)国家图书馆 (原架、原函 、原书,最完整) 文宗阁本江苏扬 州大观堂 毁于兵火,荡然无存 文汇阁 本江苏镇 江金山寺 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文澜阁 本杭州孤山圣因寺 大量散失 ,余存浙江省图 书馆 北四阁南三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