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31175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 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 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 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 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 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弘 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中华民

2、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 梦萦的执著追求。梦萦的执著追求。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 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 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 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 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

3、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 一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 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 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 现祖国统一的进程。现祖国统一的进程。5050多年来,对台方针和政策经多年来,对台方针和政策经 历了历了“ “解放台湾解放台湾” ”

4、到到“ “和平统一和平统一” ”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 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 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垮台后盘踞台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垮台后盘踞台 湾、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形成的,是中国国湾、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形成的,是中国国 内战争遗留下来的、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内战争遗留下来的、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 建立在武力解放

5、基础上的。 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 制海权、制空权;第二步,尽快解放 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 前沿阵地;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 战。完成时间不超过年。 “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 担子一下轻了多这两年 ,我们那位在台 湾的蒋先 生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 之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 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 做反 攻大陆的美梦哩!我 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 ,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 湾的问题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我国确定由“武力解 放台湾”到“和平解 放台湾”方针转变 的国际国内因素1.朝鲜停战后国际 形势的变化是“和 平解放台湾”方针 提出的外部条件;2.国内主要矛盾

6、和 主要任务的变化 是“和平解放台 湾”方针提出的 内在依据;3.美蒋之间在台 湾问题上的矛盾 与冲突是“和平解 放台湾“方针提 出的直接动因;4. 国共曾有 两次合作是“和平 解放台湾“方针提出 的历史依据.国内外环境因素“国共已经合作 了两次,我们还准备 进行第三次合作 ” 。 “爱国一家”、 “爱国不分先后”。毛泽东指出:只要主权统一于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湾省的具 体事宜可由蒋介石台湾当局来安 排。台湾如果回到祖国来,“一 切可以照旧”,台湾可以继续实 行三民主义,可以按他们原有的 生活方式生活。 周恩来(1955年):台湾问 题是内政问题,只要 政权统一,其它问题 都可以商量。 (

7、1960年):解决台 湾的任务可以交给下 一代去做。 “一纲四目”的提出一纲 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四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 想一国两制 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全国人 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 1979年春邓小平指出 ,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 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 行制度。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确立一国两制 基本形成 1981年9月3O日,委员长叶 剑英发表谈话,阐述台湾回归 、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19

8、82年邓小平指出:香港回 归后,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3年邓小平系统阐述了大 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思想-六条 构想。1984年2月22日,正式提出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一国两制的 正式提出“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 ”构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问题:构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问题: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一国”是基本政策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 不变并实行高度自治力争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持“一个国家 ”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际上 代表中国的,只能

9、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实行“两种制度 ”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 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 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 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和睦共 处。设置特别行政区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 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行 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行使国 家权力,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地方 政府权力。即通过立法确认和保证“一国两制” 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依照宪法、法 律和法规调整各方面的关系,保证 大陆和特别行政区的和平、稳定、 繁荣与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 国家的统一问题。 (

10、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 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 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 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 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三、“一国两制”构想在 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一)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20日,中英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政府将予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地 区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零点, 中英两国政府顺利进行 了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 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宣

11、告成立。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庆贺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 政长官董建华宣誓 就职(二)澳门回归祖国 1987年4月13日,中葡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 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起对澳门地区 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葡两国政府顺利进行 了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 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三)香港、澳门后回归的新发展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市民 的各项基本权利,消除了回归以前海外产生的种种担忧和疑虑 。香港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3 年的第6位。并连续七

12、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及最佳 营商地区和评级最高的金融中心;澳门同胞也团结自助,自强 不息,使经济从低谷中走出,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港澳回归后,与大陆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相互合作不 断加深,互利互惠充分体现。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一、一个中国原则是基础和前提。 第二、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提升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战略高度,扩大两岸经 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的丰富和发展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是新形势下两岸 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的内涵。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 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 律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