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096878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疾病与治疗——胃 痛(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 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胃病者, 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 人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 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L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 经,气虚逆乘心

2、而11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 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 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 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 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 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 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3、”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 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 ”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 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 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 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 治,必

4、要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 失和降,不通则痛。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 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 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 ,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 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 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 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 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 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

5、伤肝损脾,肝 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 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 也。”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 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 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 养而发生疼痛。二、病机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 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 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 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

6、与肝、脾的关系极为 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 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 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 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 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 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 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 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 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

7、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 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 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变 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 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 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 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 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 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

8、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 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 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 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 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 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 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 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 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 别。 2胃痛与胁痛 胁

9、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 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 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 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 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 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 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 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 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 溃疡病,

10、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 诊断;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 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 、肠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 作鉴别;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 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 证。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 ,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 之分。其中,

11、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 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 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 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 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 呕血、便血。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 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 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 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 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 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 所谓“通字

12、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 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 ,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 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 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 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 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高良姜、 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 痛。 2饮食伤胃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

13、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 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 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 夏、陈皮和胃化湿;翘散结清热。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 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

14、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4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 , 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 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 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 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5瘀血停胃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

15、止痛;檀香 、砂仁行气和胃。6胃阴亏耗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 热,消瘦乏力, 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 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 痛。 7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 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 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 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预防调护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 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 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 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 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西药。同时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