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2085620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尧老师-二入四行观导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入四行观导读般若多罗尊者问宝般若多罗尊者问三位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大王子、二王子都回答说:“此珠七宝中尊,固无 踰(超过)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唯有三王 子却回答说:“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 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 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 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 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 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 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般若 多罗尊者听了三王子的应答,知道三王子正是他要寻

2、 找的将来可以继承如来衣钵之法嗣。 达磨见梁武帝达磨祖师于大通元年(527)十月一日终于到达 金陵。梁武帝问道:“朕即位已来,造寺、写 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道: “并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祖师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 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便问:“如何是真 功德?”祖师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 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又问:“如何是 圣谛第一义?”祖师道:“廓然无圣。”梁武 帝反问道:“对朕者谁?”祖师道:“不识。 ”梁武帝听了,心里不悦。 只履西归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五日,达磨遭第六次 投毒,知化缘已尽,不复自救,怡然端坐而逝。葬

3、熊 耳山,起塔于定林寺。达磨祖师圆寂后三年,一天, 西魏使臣宋云,奉使出使西域回来,途中,于葱岭遇 见了达磨祖师。当时祖师正提着一只草鞋,翩翩而来 。宋云上前问道:“师何往?”祖师道:“西天去! ”宋云回到魏都以后,详细地谈到了这一经过。当时 朝中百官都很惊诧。于是令达磨祖师的门人开圹验证 ,果然发现棺材里面是空的,只剩下一只草鞋。一时 ,朝中上下无不惊叹。于是门人奉诏,将祖师留下的 那只草鞋放在少林寺供养,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有 位信士将这只草鞋偷走了,供奉在五台山华严寺,后 来便不知下落了。 二入四行观,宗门修行之大纲:座上之壁观 ,座下之四行。如来禅的特征:借教悟宗,定慧等持。弟子昙琳序

4、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 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 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按】简要介绍了 达磨祖师的身世及道德)。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 ,游化汉魏(【按】介绍达磨祖师来华的原因)。忘心之士莫不 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按】介绍达磨祖师在华传法的 大致情况)。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 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按】 介绍达磨禅师的法嗣)。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 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 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

5、四行。如是顺物者 ,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按】揭示二入四行 观的意义)。此略序所由云尔。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 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即理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道,明体,根 本智,证法身,座上功夫。理,是指理体,非义理知见 。 行入即事修,即事明理、悟后起修之道,起用,后 得智,圆满报身,座下功夫。 理行二入,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资相随,互即互 入或理入而后行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后起修。或行入而后理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前之加行。或理行相资而并用。 与首楞严经旨相一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 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 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

6、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 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 然无为,名之理入。一、明大乘佛教修证之总纲,此属明心见性之道 。 二、关于修道的几个关键问题。 三、达磨祖师的舍妄归真之法。(一)壁观;(二)空观;(三)平等无分别 观 四、壁观之道 五、悟道之证量“理入”这段文字中六个关键问题: 1、什么是真性?现前一念,真性如何现行?要点:常住真心,第一念无为之本觉。 2、什么是客尘?现前一念,客尘表现为哪些状态?要点:执实的妄想分别,思维取舍,起心动念。 3、现前一念,如何舍妄归真?要点:一念不生全体现。歇即菩提。无心合道。 4、如何才算是

7、“深信”?要点:一切现成,遍一切时处,须臾不曾离,无处 回避。 5、如何修壁观?要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 6、如何才算是完成了“理入”?修行之入路(1)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 。”玄沙师备禅师曰:“还闻偃溪水声么? ”曰:“闻。”师曰:“从这里入。” 修行之入路(2)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 ,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学人蒙昧,乞指个 入路。”大阳和尚道:“得(可以)。”说完 便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突然召 唤归喜禅师的名字。归喜禅师随即应诺。大阳 和尚道:“与你个入路。”归喜禅师终于言下 有省。 檐头雨滴声叶县归省禅师座下有一僧,一日入

8、室 请益赵州和尚柏树子公案。归省禅师道: “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那僧道:“ 和尚重言,争敢不信!”归省禅师便道: “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那僧一听,豁 然大悟,不觉失声叫道:“口耶(xi) !”归省禅师问道:“你见个甚么道理? ”那僧便以颂对曰:“檐头水滴,分明历 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归省禅师一 听,遂欣然印可。张拙秀才悟道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神照本如悟道偈神照本如法师,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 礼禅师之法嗣。曾以经王法华经向四明 尊者请益。四明尊者突然大声喊道:“汝名

9、本如!”本如禅师一听,言思路绝,豁然大 悟。后作偈,呈其见地,曰:“处处逢归路 ,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 傅大士的法身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崇真氈头悟道偈万年仓里曾饥馑,大海中住尽长渴。当初寻时寻不见,如今避时避不得。石头自回禅师法语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 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 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 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 路头,便是大解脱路。”(见五灯会 元卷二十) 壁观之道慧可禅师在参礼达磨祖师之前,博览群书,善 谈玄理。见到达磨祖师后,祖师每

10、有酬问,慧 可禅师虽能从教理上种种说心说性,但都不能 契理。祖师于是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日,慧可禅师忽然 告诉祖师道:“我已息诸缘。”祖师勘验道: “莫成断灭去否?”慧可禅师道:“不成断灭 。”祖师道:“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 空观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 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 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慧可 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 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 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说:“我与 汝安心竟。”慧可禅

11、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 心怀踊跃。平等观祖师开示杨衒之偈: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壁观之法壁观之道,强调定慧等持,默照禅之所源自。要点: (一)外息诸缘,凝神静气(前行准备); (二)休去歇去,远离取舍(用功原则); (二)专注一境,守一不移(或观音,或观呼吸 ,或观觉受,或念佛,或参话头); (四)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上路状态)。悟道见性之证量1、与理冥符(从自性般若起观,与般若无相不 二之理体相应)。 2、无有分别(无自他、内外、色心、能所之别 )。 3、寂然无为(无为而照,照而无为

12、,寂然不动 )。能所双亡,照体独立,平行无分别智现前,无 心而照,照而无心,遍一切时处,无有间断。清凉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清凉澄观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虽即心 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 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 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 。”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 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 ,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 法行。以四行化解四种烦恼 1、修报冤行以去逃避恶报的心:如何面对宿业 果报? 2、修随缘行以去苦乐得失的心:如何面对现前 境缘? 3、修无所求行以去有分别驰求的心:日用中如 何与

13、道相应? 4、修称法行以去执相的心:日用中如何修六度 圆满菩提?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 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 ,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 ,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 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 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 ,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 冤行。(一)报冤行的要点1、明信因果。2、当下承当。3、体冤达本。 (二)如何体冤达本1、心生与罪生(1)心生即罪生。(2)心生即缘聚。2、自性忏悔(1)观罪性本空:忏其前愆,放下心理负担。(2)依止自性:断相续心,后不复作。 忏悔偈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

14、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 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 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 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 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 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修随缘行的要点1、觉悟境缘之好坏因我而起。2、观境缘缘起性空无常,不要在现前境缘 上作执着取舍。3、打破我执,远离对境缘的取舍执着。遇境起观,冥顺于道1、视一切境缘皆是诸佛之妙用,平等包容。2、加持观:破我执。3、勘验观:勘验我功夫是如何?勘验我心是 否在道上?4、诱惑观:观顺境为诸魔怨对自己修行的破 坏以生警惕心。5、感应观: 视一切境缘皆是自己心行所现 ,以心摄境。环境他人是我的

15、业镜。以改变心 行来改变环境。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偈子:“境缘无 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 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 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 变异。”庞居士的杀贼偈教君杀贼法,不用苦多方。 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 心亡极乐国,法亡即西方。 贼为象马用,神自作空王。大慧宗杲禅师的开示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 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 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彼 此不觉合作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现行 无明全身在里许作活计者。当此境界,若 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却向里 许要求出路,不亦难乎!(答楼枢密)三无所求行者

16、: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 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 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 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 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曰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故言无所求行也。(一)无所求行的要点1、明二边之过患;2、明三界之无安;3、明有身皆是苦;4、明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5、远离二边取舍执着,无求无得,无心合 道。对无所求行的理解1、无所求行在心态上的表现:本自具足,一切现成,安住 当下,无心而照、照而无心。2、无所求行的着力点:破我执、法执。3、无所求与承当的关系(1)无所求是超越于求与无求之上的,安住本位。(2)无所求与随缘承当。(3)无所求与勤修六度。4、无所求行在禅修、在见道中的重要地位。(1)无所求才能合道。(2)修行必须破除作为家贼的有所求心(如求开悟、求 入定)。(3)开悟是在无所求的状态下实现的。莫将尚书悟道偈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 。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