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哲学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083091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程的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二程的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二程的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二程的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二程的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程的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程的哲学思想(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程的哲学思想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伊川先生。 程颢(1032-1085) 字伯淳,明道先生。一、天理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上,把“理”(“天理)提升为最 高哲学范畴,是从二程兄弟开始的。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二程集 1、“理”之渊源 战国诸子论“理”,主要有二层含义:其一, 是指客观事物的条理、纹理及对社会动乱的 治理等,这一层含义并不具备哲学范畴的意 义。其二,是指事物自身的规律或事物的当 然准则,这一层含义已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但都不是诸子思想的主要范畴。 秦汉以降,对“理”的论述: 一是礼记乐记中提出:“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2、。夫物 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 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 也。” 后来二程反复探讨“天理人欲”问题, 与此当有很大关联。 二是佛教禅宗的“真如佛性”论和华严宗的“理 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程“天理”是从佛 教思想中整合过来。 程颢:“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 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 物须有一理。” 2、天下一理 其一,“理”是指自然界具体物的所以然。 “凡物皆有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 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集 其二,“理”是指人类社会具体事的所当然。 一是“义理”,即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

3、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 一是“性理”,即指人的本性或道德本质。 “既为人,须尽得人理。”“视听言动,非 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人伦者, 天理也。”二程集 其三,万理最终可归为一理。 “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 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二 程集 3、理无增损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是 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4、理一分殊 就是

4、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问题。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 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 之以一,则无能违也。”二程集 “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 二程集 5、形上形下 程颢: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 得上下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 之也。 程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以 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 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6、天理自然 抽去了原先“天”或“天道”范畴所具有的人格 神(上帝)的神学内涵,使“

5、理”就成为一个 完全意义上的哲学范畴。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帝者,以主宰事而名。”二程集 “天理”就是自然:“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 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 之理也。” 二程集 7、理必有对 程颢:“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 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斯理也推之 其远乎!人只要知此耳。” 二程集 程颐:“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 则有恶。”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 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 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 “理必 有对待,生物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 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二程集二、伦理观念 1、价值之源 “轴心时代”及由这一时代出现的“哲学的突破” “哲学的突破”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时期对“学在 官府”的突破,“王官之学”由此逐渐地散为诸子百家 之学,首推孔子和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 。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心性论的因素,以 后有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的“ 心者道之主宰”,大学的“诚意正心”。 2、仁之本体 “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 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 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 于老、释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

7、,必本于孝悌 ;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 理也。”二程集 A.对宋代以前“仁”概念解释的批判。 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 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 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 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 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B.程颢提出了“仁”与“万物同体”的重要 观点。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 、礼、智、信、皆仁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 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

8、相干。” C.以“生”论“仁”之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之谓性,万物之生 意最可观,此元气善之长者也,斯所谓仁也 。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 二程集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 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 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秋日偶成 3、礼乐本体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此固有礼乐,不在玉帛钟 鼓。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 ,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 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

9、 也,常履之道也。下顺乎上,阴承乎阳,天 下之正理也。”三、心性理论 (一)性即理也 程颢:“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 便不是。” 程颐:“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性即 是理,理则自尧、舜到于涂人,一也。” 区别了“理”、“命”、“性”、“心”、“情”等范 畴。 “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 业(一作物)之谓理。”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 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 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 心。其实一也。 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 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 数

10、者皆一也。 “命”是天所赋予人者,是外在的、客观的、 限制的,天道流行,造化万物。 “性”是人所 受于天者,是内在的、自主的。“命”与“性” 二者在主体(人包括万物)身上得到了统一 。“性”又与“心”相关联,“性”必须通过“心” 得以实现,而“心”又是纯粹主体的范畴。 “ 心” 是指道德之心,“心即性”之“心”是指具 有道德理性的本体意义,因而可与“理”为“一 ”,“心”之体即“性”之理。“心”之本体为“性” ,而“心”之作用则是“情”。 (二)善恶性才 1、二程有物性与人性的区分,即“五行之性” 与“五常之性”的区分。 “天有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 其一而有其四。” “虽木植亦兼有

11、五行之性在其中,只是偏得土 之气,故重浊也。”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者公也 ,人此者也;义者宜也,权量轻重之极;礼 者别也,智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万物皆 有性,此五常性也。 2、就性的禀受和本原而言,二程又有“生之 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的区分。 程颢:“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 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 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 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 可不谓之性也。 ” 程颐: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 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性无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

12、。受于天之 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之善不善由气之有 偏正是也。 何谓“才? “如材植是也。譬如木,曲直者性 也;可以为轮辕,可以为梁栋,可以为榱桷 者,才也。今人说有才,乃是言才之美者也 。才乃人之资质,循性修之,虽至恶可胜而 为善。” (三)道心人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程颢:“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 。 程颐:“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危”言不安 ,“微”言精微。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惟精惟一 ”者,专要精一之也。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 “中”是极至处。“心”,道之所在

13、;“微”,道之体也 。心与道,浑然一也。对放其良心者言之,则谓之 道心;放其良心则危矣。“惟精惟一”,所以行道也 。 “道心” 不是一般所说的认知之心,而是一种 自我体验的道德本心。这种与道“浑然一也” 的“心”,就是主体意识完全被道德化了的观 念,它既是一种内在的理性原则,也是道德 本体的自我呈现,而实质即是内在化了的社 会伦理观念。“人心”是指人的感性的自然本 能、物质欲望等个体意识。 “人欲”的相关内容: 1、二程指出,“逐物是欲”,即“欲”也就是人 的一般的物质欲望。 “圣人所欲不逾矩。”善 为政者能“与民同欲”。 2、由于“人心”的作用而产生“人欲”。“人于 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著他

14、,”“好胜者灭理 ,肆欲者乱常”。 3、二程强调人必须要“存天理,去人欲”。 “ 节嗜欲,定心气。”“损人欲以复天理。”四、修养功夫 (一)定性识仁 1、“定性”: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 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性为 有内外也。 程颢“定性”的方法,主张“内外两忘”,其核 心就是超越自我。 2、“识仁”: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 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 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 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 索。存久自明,安得穷索?此道与物无对, 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 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

15、而诚,乃为大乐。若 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 未有之,又安得乐? 首先,“诚”是“合内外”、“合天人”之道,它 具有本体的性质。 “诚者合内外之道,不诚无物。” 其次,“诚”是本体,又是人的修养工夫之所 出,而其方法则是“敬”。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 再次,“诚”和“敬”结合,就可以“识仁”、“体 仁”,就可以“与物同体”。 “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一个仁。” 最后,“敬” 是内心之敬,是涵养的真正工夫 之所在。 “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 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 (二)主敬集义 就对“敬”的理解,二程之间的区别表现: 一,大程说“敬”偏重于“诚”;小程则重在说“ 敬”。 二,大程主张“敬”的修养必须把握一个限度 ,即不伤害人的心境的自在和快乐;小程则 强调内心的敬畏和外表的严肃。 三,大程主“敬”偏重于内心的直觉和体验, 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由体达用,即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