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散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062587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人记事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写人记事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写人记事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写人记事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写人记事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人记事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人记事散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现代文阅读阅读 之写人记事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 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 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文体特点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 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 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 以一线贯穿,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 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 ,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 常

2、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 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 感情,阐明事理。写人记事散文,有的还侧重记写一定 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 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 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文体特点萧萧灯火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 丰子恺送考 李笙清故乡的芦花 阎连科父亲的树文体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状物散文的区别: 写景状物散文重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写人 记事散文重在通过对人、事的叙写来表情达意。写人记事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 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而这些在

3、散文中 都不必求全。写人记事散文常从一点引发开去, 抒发种种生活感受,或延展出历史、人生的哲学 。阅读要点关注事件特征 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者情感方法点拨1、线索类型:人物、事件、感情2、结构关系:层进、抑扬、对比、突转等3、人物的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4、主旨与意蕴: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背景;抓住作者的议论评价。概括形象特征 分析语句含义 探讨结构安排 赏析艺术手法 提炼作品主旨 探究深刻意蕴常见题型读懂文章:通读全篇,整体把握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回读原文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方法)解题思路乡路上蹒跚的脚步声1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 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

4、多的东西”这句话在文中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中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这 些事情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怀?(6分) 3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4分) 4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例题领路1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 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这 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考察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入手点:思路结构、内容、联系小说复 习相关内容2012江苏考试说明: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 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

5、方面之间的关联 和安排。 参考答案:侧面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情,为下文 写“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 路程”作铺垫。2文中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 概括。这些事情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怀?(6分 ) 明确考察点:概括形象特征解题入手点:筛选文中信息 2012江苏考试说明:欣赏作品的形象,把握作品中 塑造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事件:赶着驴车收送骨头,撑持一个家。 宰了在玉米地里长大的猪,把肉一家一家地送给乡亲。 有事没事就去地里走走看看,和地唠唠,甚至经常睡在 地里。 情怀: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父亲 勤劳本分、朴实善良的美德,以及他对土地的钟爱与痴情 。(

6、意思对即可)3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 表达效果。(4分) 明确考察点:赏析艺术表现手法解题入手点:明确描写对象内容(特点)、 找出各种表达技巧、注意效果、情感作用2012江苏考试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答题模式: 找名目(具体)、述内容、赏作用(特点、情感)3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 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选取了农村傍晚时分特定的场景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视觉 、听觉等各种感官,描写了父亲从地里回家的 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 的草树结下的深厚情谊,照应文章标题。4作者说

7、“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 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 理由。(6分)明确考察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解题入手点: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题2012江苏考试说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4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 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 理由。(6分)同意。这句话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父亲”的 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心声。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庄稼人没有了土地,就像失去 了亲人一样难受。父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 有感情,心底牵挂;是土地让父亲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所以说,“地是庄家人的亲人”。爱

8、惜土地,适时耕种,土地就会孕育希望,无私奉献。 父亲在土地上付出艰辛劳动,土地成了父亲支撑一个家 庭生活的源泉,所以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1、在篇章结构上: 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 发展2、在表情达意方面(内容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 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点题。 中间: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

9、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 余地父亲的树 阎连科1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 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 砍棵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 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4分)人们:心理: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就成了自己的 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反复,政府会把田地收走。 品质:看重私利缺乏对信念的坚守。 父亲: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 期望它再长长。 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练习巩固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下面 两个句子的深刻内涵。(4分)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 雪。 (

10、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 和蔑视。 (1)使用比喻手法,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 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 象地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 和伤感。 (2)使用拟人手法,“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 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统观 全文,从三个方面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 用意。(6分)像旗一样直立挺拔的树象征(或比喻) 父亲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旗”象征“信念或信仰”,旗一样的 树不断被砍掉,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念或信 仰。 以“旗”喻“树”,意在说明乡村伦理 中的人性与品德能够荫庇后人,可敬可畏,不 容亵渎。4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 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 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 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寓意 。(6分)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 来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 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坚 守美德信念的担忧。 表达了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