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2030698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引导语: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想办法让农村进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基本情况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 15 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 年全村贫困面为 14%,目前下降到%。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 4726 亩,人均耕地约 2 亩,有 9 个村民小组 649 户 2394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 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

2、上为患病人群和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 1000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90%以上。20XX 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养殖业收入占%、务工收入占%、其他收入占%。调研过程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 30 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 6 人组成工作组,利用 7 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 97 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 97 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 20XX

3、 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97 户 336 人,20XX 年脱贫 64 户 221 人,现有贫困户 33 户 124 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致贫原因分析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

4、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 户贫困户 336 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 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

5、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精准扶贫计划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公里,修建蓄水池 1 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

6、积 3000 亩。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 只以上养殖户 10 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 1000 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 40 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 1 个,规模 50 户以上。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 17 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赵桥村概况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

7、桥村总占地面积约 3960 亩,有刘大郢等 17 个生产队,总人口 1682 人,总户数 408 户,总劳力 896 人,党员 40 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 478 人,党员 23 人),20XX 年人均纯收入 8189 元,贫困户 15 户 44 人,五保 13 户,低保 11 户 31 人。总耕地 2615 亩,退耕还林365 亩,当家水塘 35 口,占地约 800 亩,沟渠 41 条,总长约 12600 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

8、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 55 岁,无新鲜血液输入。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 10 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

9、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 一村一品 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 from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3 篇)来自学优 http:/ end,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 7 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

10、展 农家乐 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 脏、乱、差 为主要内容的 三线三边 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

11、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 种养 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

12、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