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7152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读书的诀窍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

2、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厂,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决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读。第一,要熟读几本书。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 、 难经 、 神农本草经 、 伤

3、寒杂病论 ,经过历史淘汰,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 、 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辨提供了 400 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烂熟于胸,在一辈子的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我学中医是从渎伤寒论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其中的思维技巧,临床

4、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灵魂。条文要汜得熟,临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医临床的精髓。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一个中年糖尿病人,用了各种西药,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胃肠不适,胃脘饱胀,咕噜作响,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黄。我用半夏泻心汤、调中益气汤、乌梅丸等,先后几个月,不见大效,血糖仍然居高不下,但始终不敢贸然去芩连,因为考虑到黄连有降血糖的作用。几乎黔驴技穷了,却偶然一次切脉时,发现虽然时值夏天,但患者整条手肘都是冷的,这不正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作响,即肠鸣音亢进,不正是金匮要略中的“水饮”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吗?舌苔薄黄只是有热的假象。改用大剂量四逆汤合己椒苈

5、黄丸,取效了,血糖也开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惭愧,对不起病人,还是伤寒论条文不熟,自己辨证论治的功夫没有到家,受到了干扰。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他写书的方法是学了伤寒论的,以条文加注解的方式,把温病的全过程,从头到尾地展示开来,把治疗的方药穿插进去,使得一书在手,全局在胸,理法方药俱备。他使用的 180 多首方剂中,有几十首方剂,为叶天士所创制,只有大约 20为自己所拟定。叶天士是医学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临床大家,但他治疗的温病都是个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开小的方药既无方名,又无剂量,经吴

6、鞠通拟定方名、确定剂量之后,纳入到温病条辨中,如今都成为温病名方。 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条文,也是直接从临证指南医案中引用的,但吴鞠通没有刻意说明这些,引起清代后来一些医家的非议。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之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的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然而, 温病条辨有缺陷,缺陷在哪里呢?在于作者本身是个业余医生,青年时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以谋生,一干就是 10 多年,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本人虽然也经历过“京师大疫” ,治疗过一些温病患者,

7、在他晚年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回忆起二、三例,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温病治疗经验。因此温病条辨的条文及其内容,远不及伤寒论的灵动和内涵的丰富。温病用三焦辨证的模式,后人以为是吴鞠通的首创,其实也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更早则有喻昌等人。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传变规律。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的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

8、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名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王绵之先生对这点很有看法,认为湿温初起的重点,应当放在上焦,这是对的。叶霖、王孟英对吴氏的失误,均有所批评。这些失误,大概都与吴鞠通当时的临床经验不足有关。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白璧微瑕,因为温病条辨毕竟是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基本概括出了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后世提供了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一整套成熟的方药,完成了几乎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媲美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学黄帝内经不必像读伤寒论那样死读,它毕竟是理论书,不是临床著作。

9、我的伯父曾告诫我,40 岁以前不必读黄帝内经全书,可以读内经知要 。 内经知要简明扼要,对领会中医理论体系、开阔思维、指导临床有好处。到年纪比较大了,临床经验比较多了,对社会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深刻了,再读黄帝内经全文,才能真正读懂,当然,那是进入了另外一种思维境界。第二,要备读几种书。所谓“备读”一词,纯系出自我的生造,意思是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其中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我年轻时所备读的综合著作,有医宗金鉴 、 张氏医通 、 临证指南医案 。这三本书,是号称清初三大国手所著,临床水平之高,有口皆碑。我的伯父说:“中医界流传执一书而治天下病,就是指的这其中任

10、何一本书 ”。医宗金鉴 ,是名医吴谦于乾隆年间奉旨率 40 余位御医所编,目标非常明确,是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所编写的。理论部分只有伤寒论心法要诀 、 金匮要略心法要诀 ,然后是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科,紧扣临床这个核心。每个病一、二首方,每个方都疗效显著。这部具有“皇家气派”的大著作,完全不讲深奥的理论,以歌诀的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易于记诵。流传极广,过去很多中医学徒就是靠读诵这本书,打下了一生的临床基础。张氏医通 ,是名医张石顽所著,参编的也有 20 余人。这本书的特点是对每个病的源流及历代治法,都有介绍,辨证非常详细精确,治疗的方法丰富详尽。例如,痹症一病,详细到手指疼痛、脚跟疼痛,

11、且均有治法。作为临床参考,价值很高,但是不好记诵。临证指南医案 ,虽然是叶天士个人的医案记录,但他学贯古今,摄纳百家,浸融半个世纪以上时段的临床家临证精华,治病经验之丰,是无人能及的。不断阅读,反复揣摩,对自身临床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只是难读,不易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士临证全书 ,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习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此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实用中医内科学 ,均堪称

12、集现代名医临床经验之大成的著作,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每一家出版社通过自己的这个“品牌”,汇集了当代大批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心得,篇幅之宏,体例之全,内容之丰,选方之精,均是前所未有的。既能全面反映古今医家的成就,又能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当代名医的真实水平。毫无疑问,其整体水平远远超过了清初国医的“三大名著”。这是我近年来备读的新“三大名著” 。读好用好以上这几种书,恐怕要花一辈子的功夫,但遇到疑难病,从中确实能够借鉴古今名医的经验,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誓愿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家,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单科著作以及小册子,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 傅青主女科 、 辨证奇闻 、 外科正宗 、针灸

13、大成 、 审视瑶函 、 医林改错 、 医学心悟 、 验方新编 、 串雅内外编等。一定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细微之处。人民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从书105 种,收集了历代各科名著,上面所说的单科著作就收在此套丛书中。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患者,得病 10 余年,全身逐渐变黑,肌肤甲错,西医未能确诊是何种病,病人也没有其他痛苦,惟有心口觉热,即使冬天,胸部也不能盖被子。我斟酌再三,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 120 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我用的很多单方、验方,都是来自验方新编 ,我很重视江湖

14、医生、民间医生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串雅内外编的影响。我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依托,是傅青主女科 。读傅氏对妇科病的论述,见其处处标新立异,与传统的观点唱反调,鄙夷者说其文字俗,赞赏者说其文字雅;考察他所创制的方剂,却大部分出自四物汤、逍遥散、理中汤三方的变局,看不出有什么离奇之处。但为什么此人会有“妇科圣手”之称?为什么其书能享誉临床三百余年而不衰?只有仔细领会,才能发觉,原来此书方不奇而立意奇,药不奇而用量奇;具方大多以滋补肝、脾、肾为主,兼以疏肝,非常符合妇女的生理、病理机制,因而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他的方子用得活,不仅能治疗大部分妇科疾病,而且对许多内科病都有疗效。另外,有题名为陈士

15、铎著的辨证奇闻 ,写作手法和遣方用药的特点均与傅青主女科相同,临床价值很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要泛读一批书。要大量阅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书,近几十年来这类书出版得很多,我收集的就有百种以上,由于近年来对中医问题反思的结果,名医的医案、医疗经验,又重新受到重视。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将上个世纪 5060 年代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著作,又重新再版,十分珍贵,购书的机会难得。我在上文中所举的前两类书,主要属于古人的书,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中医一般的治法、规矩,而这一类属于今人的书,个性化更强,更加重要。因为毕竟是今人写的东西,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接受,可以将其看作一座座沟通占今的桥梁,从中可以学到

16、名老中医是如何继承古人、创新运用的,由近及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读这类书,先须破除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医的医案、经验总结,只是个案,个人经验,经不起统计学处理,不具有普遍意义。学中医的人,不要被所谓统计学吓住,统计学抹杀了个体的差别,否认个别中包含了一般规律,这种近代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中医。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就在于活,就在于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个性化的精确治疗。同时,中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流派,每个中医的师承和临床体会都有不同,因此,医案对于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而西医的临床权威很少有个人的医案,这并不在于个人智慧的差别,而是学科的特点。因为西医也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即每天早上查房之前,医生都要集中半个到一个小时,讨论所收治病人的情况,可以汇集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