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38660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转变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试范围】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备考启示】社会生活史这部分内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高考的重点内容,理由有三:一是浓郁的社会生活史使高考呈现前所未有的新貌;二是这是现今社会生活的热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最终要体现在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三是符合史学研究的现状,历史开始触摸与理解大众生活。在复习中应关注三点:一是从社会生活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史学观点,关注民间史料、家谱、民谣、民谚和非物质文化等,学活历史;二是关注中外历史解

2、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如社会贫富差距、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赈灾救灾、应对突发社会事件等;三是注意透过社会生活现象分析历史发展演进,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折射着历史的发展演进。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 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 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 ,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 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 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

3、历史 因素、(6分)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所学知识的运用。 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 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 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 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 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 )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 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

4、就是天 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居统治地位的官 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操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 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的影响。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 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 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 “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 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

5、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 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 分)废止緾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的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被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妇 女的地位仍然不高。考查学生社会史中基本史实以及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知识梳理】 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一)衣着从传统的长袍马褂到外来的西装、中西合璧的中山装与 旗袍 (二)饮食从丰富的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

6、馆、面包房、咖啡店 (三)居住从传统的四合院、里弄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毫宅。(4)风俗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 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 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 ,民国时期)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5、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7、6、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 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 习惯,坚如磐石。二、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一)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1、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为社会风尚主流;中国人的生活水 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 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 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 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二)改革开放后 1、表现(1)衣:从蓝灰色调到五彩多样;(2)食:1

8、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3)住:1995年“安居工程”;(4)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5)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2、原因 (1)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知识拓展】影响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变化变化的因素1、外部:鸦片战争后,随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文化的冲击;( 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 的结果。) 2、内部: (1)政治:中国社会政局的更替、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 各领域的变

9、化。 (2)经济:随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 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3)思想: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 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 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冲击着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 生活的演变。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试范围】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进步的表现 (一)铁路交通 1、铁路建设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

10、各庄 (3)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铁路。 (5)“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 第四位。 (6)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机车制造: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 列车的发展历程 (二)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1949年后,建立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 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探究:看70页“历史纵横”思考:为 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

11、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三)水运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 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发 展。 4、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原因:铁公机的 竞争)。 (四)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 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

12、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 机房 2、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主要 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二)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3、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 界第一位。 4、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知识拓展】 一、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1、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传入 我国。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13、 3、近代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政府的重视 4、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二、中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 式,还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 捷,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促进了信 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 生活质量,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 影响。 3、但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 源危机等。 三、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人力、自然力到机械

14、力 2、技术:引进到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农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考试范围】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 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巨大变化。【知识梳理】 一、报刊业 (一)发展概况 1、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 2、1872年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3、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4、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 时的新青年等,发挥

15、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 作用。 5、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类型的报刊 7、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欣欣向荣(二)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 、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 动作用。二、影视业 (一)发展概况 1、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16、牡丹。 3、1935年渔光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 4、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国歌。 5、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 6、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7、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 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影响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 务是满足大众力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 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三、互联网 (一)发展: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二)优势: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 地获取信息,成为现在成长最快的传媒方式。 (三)影响: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