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936949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课件(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组织行为学导论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的定义及重要性对组织的定义、看法因人而异。为方便计,必 须在对有关观点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就一些共性 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涵义、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组织的演变、组织与管理等问题达成共识,作 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点。 1、含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但一般说 来,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由人构成的, 同时组织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因此组织 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组织活动的资源 配置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 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 (2)组织是

2、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 基本的使命和目标,企业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 服务满足顾客需要,教育机构是为了培养人才, 医院的存在是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的,等等。组 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 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这些使命和 目标是社会所必需而单个人又不能完成的。为了 完成自己的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 (统称作业工作)。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 完成组织目标的,而作业活动的展开又离不开相 应的人力资源(员工)、物力资源(原材料和机 器设备)、财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各种 数据和情报)等的运用作为条件,否则作业活动

3、就成了“无米之炊”。为了保证作业活动基本过程 的顺利、有效进行,还需要开展另一方面的活动 一管理。因此,组织中的活动便由此实现其基本 的专业化分工一作业和管理两大类。2、重要性 (1)组织所有的资源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和结果。 (2)有效地生产商品和服务。 (3)为创新提供条件。 (4)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制造技术。 (5)适应并影响变化的环境。 (6)为所有者、顾客和雇员创造价值。一家公司只 有当创造的价值大于所耗资源的成本时才是盈利 的。 (7)适应多样化、伦理及雇员的激励与协调的进一 步挑战。(二)组织行为今天,组织活动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此之深, 以至于任何一个人已不能脱离组织而独立存在。

4、 组织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认识正在发生重大的 变革,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 挑战。因此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 系统的研究,探讨组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 ,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 相互关系,对于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 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 福利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组织行为学产生的 必然所在。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为 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的特 点。在第一个分析层次上,我们可以把组织看 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在第二个 分析层次上,可以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在小组、 群体和车间工作中的相互影

5、响上;最后,我们可 以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每个层 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 能自身的见解。1、个体。探讨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这种研究组织行为 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 规律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是关于个体行为以 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人性 、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 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 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 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 进行研究。2、群体。如果要完成组织目

6、标,组织成员就必须 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人们在一起工 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 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 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 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在群 体这个层次上分析所得的见解不同于研究个人单 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3组织。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 仅是把重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这种宏观方法 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研究者力求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 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及其影响,认识

7、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 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在上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 、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 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对组织的研 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 的研究并不互相矛盾。反之,它们互相补充。为全面、 充分理解影响组织本质、组织效率的因素,需要我们综 合每个方面所获得的知识。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 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都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组织行 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都处在发展变化中 ,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众说

8、纷法,莫衷一是。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在他的著 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到:“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 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 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 的一门科学。”在他的另一著作组织行为学基础一应用的 前景中,他又推崇加拿大学者乔凯利(Jee Keily)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 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 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 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9、。 ” 3、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S.P.Robbins)认为:组 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 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第七 版),第9页,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7年)4、我们将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 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 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的科学。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人的行为与 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 为是

10、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把两者作 为统一体进行研究。(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 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这就说明组织行为学并不是 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是只研究 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研究 这种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不仅是 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 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又可分为:个体心 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 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 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 标。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

11、行为,以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 发展的必然结果。 1、管理学产生前的组织行为学思想: (1)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劳动分工(工作专门化)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age):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工厂制度 贬低了工人的利益2 、古典理论时代(19001930年代中期) 3、行为学派时代 (1)人事办公室的诞生:1900年,B.F.Goodrich公司成立了雇用事务部; 1902年,国家现金注册公司(NCRC)建立了第 一个职能全面的劳动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工

12、资管 理、处理矛盾、改善雇佣和工作环境、改进卫生 条件、保管记录、促进工人发展等。 (2)闵斯特伯格(Huga Mnsterberg)与工业心 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与产业效率(Psychology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3)劳动法案1935年美国通过了瓦格纳法案(劳动法 案)。 (4)人际关系理论 1949年,芝加哥大学 ,“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 ) 4、人力资源学派 (1)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1957年 6月,阿吉里斯将个性与组织中节选的短文 在管理科学季刊第二卷中发表,这篇名为 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

13、个问题的文章集中 体现了阿吉里斯影响最为深远的“不成熟成熟” 理论。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 的观点:他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 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 的“X理论一Y理论”,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 。 5、权变学派组织行为学的形成:6070年代 的权变管理理论,标志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组织 行为学。关于权变学派后面将详细分析。第二讲 个体心理与行为一、关于人性的理论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1、儒家思想 (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 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一贯主张“忠

14、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 ;“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 “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孔子的“爱人”体现在 :首先,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之爱 ,而且是超越了爱亲范围,具有“泛爱”的性质 。另外,正因为爱人不仅是爱亲,所以孔子还 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孔子把“恭、宽、信、敏 、惠”纳入了“仁”的德目,体现了爱人的具体要 求。第二,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 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忠君,还含有真心 诚意待人的意思。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企图通过忠恕之道,实行爱 人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

15、相 互宽容。第三,孔子所讲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 论是非的“乡愿”。他反对做一个不问是非善恶 ,只讲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只有真正怀仁的 人,才能做到“能好人、能恶人”。(2)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 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 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 ”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 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 、礼、智四德。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本的,而孟子则开始将其展开 为仁、义、礼、智等具体规定,其中更具特色的是关于“ 仁”、“义”统一的理论,在阐述“仁”、

16、“义”相互关系的过程 中,表述了他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看来,心存仁德,行由 义路,是高尚其志的行为,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居仁 由义”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仁”是“爱人”之心,是 人心须居而忽失的为善的根本,孟子以“义”来规定“爱人” 的界限。(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 ,提出了“制礼义以分之” 、“注错习俗,积善 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 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 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 致的是,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 于善于学习,积善成圣。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 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 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 2、道家的思想 (1)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 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 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 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 本性的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