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34728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希望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希望读后感鲁迅希望读后感鲁迅希望读后感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虚妄在我理解就是不真实,不存在。鲁迅引用裴多菲的这句诗是想说,绝望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绝望里本身就藏着希望。()希望也是不真实的,希望里也藏着绝望。当一个人内心很绝望时,其实恰恰是他对人,对事寄予最多,最高期望之时;而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希望时,其实他也面临着失望乃至绝望的风

2、险。没有纯粹的绝望,也没有绝对的希望。绝望和希望可以相互转化。作者在文中说自己的心在用希望的盾抗拒空虚的暗夜的袭击时陆续变得寂寞,平安,失望了。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了,但自己依然在抗争,是因为相信深身外的青春固在。然而,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难道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作者正是惊异于当时青年人的消沉,作了本篇文章。但是,他又对自己的失望很怀疑,因为他的见闻有限,所以他觉得希望还是存在的。 “我”还在这不明不暗的虚妄的世间活着, “我”应与那身外的青春,即进步的青年们一起去战斗。这样, “我”就可以摆脱寂寞和衰老,让生命重新焕发别样的青春,改变这暗夜。既然青年都消沉了, “我”就自己肉搏这空虚

3、的暗夜,掷一掷身中的迟暮。而当我真正肉搏这暗夜时,真的暗夜却没有了,隐匿了。事实证明, “我”在实践中验证了裴多菲诗歌的正确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我”看到了新的真实的希望。在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鲁迅正是这样一个思想界,文艺界的斗士。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冷静的思考,清醒的认识。他是站在时代的高端,走在抗争的前列,力求唤醒一个个愚昧、麻木的灵魂,拯救一个沉睡的民族。然而“高处不胜寒” ,正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普通人,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清醒者,孤单的斗争者。一个人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痛苦。虽然也有过彷徨、失望,但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和斗争,依

4、然在用一支支笔作为自己的匕首、投枪在战场上挥洒着,引导国民突出重围。 希望这篇文章正是鲁迅顽强斗争精神和旺盛生命力的真实写照。鲁迅希望读后感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希望写于 1925 年 1 月 1 日,鲁迅在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 ”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