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33923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政治二轮复计划高考政治二轮复计划高考政治二轮复计划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分析学生状况,提高复实效。1.组织专题复,提高学科素养 2.科学安排时事政策教育,关注时事热点。3.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1.建学科知识体系,大力提升学科能力。二轮复的重心则落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领悟上。要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恰当地确定核心概念,做好概念分级工作,研究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把握原理,梳理观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将考点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题训练培养比较成熟的学科思想、方法、能力,掌握学科认知活动的规律,扩展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二轮复要统筹安排学生练,

2、循序渐进,使学生练系列化,能力培养阶段化,以期收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2.做好时事、政策教育工作,解读社会热点。政策及热点专题教学是开阔学生视野,系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基本知识,把握国内外时事热点的来龙去脉,掌握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在高考二轮复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3.高三政治二轮的五个“专题化”复策略、措施考点专题化:这是二轮复的核心和灵魂。研究高考,找出考题与考纲的内在关系,体验、感受、领悟高考命题规律。重点分析高考问答题答案的合理性、必然性、逻辑性。列考点清单,对考点内分外扩。能从任一考点出发,推理出其他考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考点归

3、类。对考点分门别类,如是什么类考点、为什么类考点、怎么办类考点。热点专题化:以时事导读为载体,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可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训练专题化:抓小放大,进行选择题系列训练,对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评讲专题化。相同、相近考点热点合并评讲,如民族团结问题。方法专题化: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辨析型简析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借助众品高考特色专项训练 ,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如哲学中的“特点”一词,可用矛盾特殊性、物质决定意识等考点。默写专题化:默写的计划性、系

4、列化。步步为营,一着不让。默写内容综合化。默考点、解题方法技巧等。对于主干核心考点,经常默写。天津高考总复二轮专题和中的“专题学案” ,时政热点专题资料等。从 20xx 年 1 月至 4 月末,分 17 专题进行复,在课时分配上灵活处理,讲练结合,并穿插时政内容和专题训练。高考政治二轮复计划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准绳,渗透新课标的精神;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划分专题,以热点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找准热点和教材的交合点,有的放矢组织学生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得分能力;提高复效率。我校本届有 14 个文科班,人

5、数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通过第一轮复,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具体表现在: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从主观题的回答中反映出部分学生的答案要点表达不准确,常有遗漏,对知识的分块结构不明,常有方向性的错误出现,丢失得分点。2、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差,不能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准确无误的确定答题方向,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形不成完整的解题思路;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3、对选择题的解答缺少理论分析,命中率不高,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处于一种是懂非懂的状态。做选择题还有少数学生在靠碰运气,因而出现考试分数时高时低,波

6、动较大。第一、扎实备课。这是第二轮复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备课要做到:备到考点、备到知识网、备到结合点、备到易混点、备到设题角度、备到思维和方法。认真学和研究全国新课标考试说明 ,结合新课改及今年山东省高考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新要求,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的方向,提高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握变化点,吃透新增点: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的考查和课本中的一些重难点。(2)重视不变点。(即对一些没有变化的重点不能忽视)。(3)对说明中能力要求、内容和样题要认真研究和

7、思考。第二、优化教学过程。集体研究、精心设计专题复教案,深思熟虑推敲课堂教学语言,精心选择专题训练试题,仔细批阅及分析考试卷。第三、认真研究“两课”(复课和评讲课),精讲精评、突出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复课要做到:(1)系统性:滚动复,知识前后衔接,疏理归纳成串;(2)综合性:纵横联系,知识内外交叉,多角度、多层次:(3)基础性:着眼双基,中档为主,面向多数;(4)重点性:突出主干知识,详略得当:(5)发展性:传播方法,指导迁移,学会自学;(6)启迪性:深挖教材,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评讲课要做到:(1)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2)诊断性:诊痛析因,指点迷津,传授方法,

8、诊防结合;(3)辐射性:以点带面,画龙点睛,举一反三;(4)启发性:启发思维,点拨思路,发散开拓。(1)注重让学生参与,积极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真正让学生去“感知” ,这是提高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培养在新材料、新情景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审题训练,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要找准关键词,它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是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解题的依托。四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恰当地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五还要注意训

9、练答题的速度,合理安排时间。(3)科学指导,立足学科内综合,夯实基础,加强能力提升,强化落实。要构建知识网络。复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注重学科内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和综合。第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的整理。所谓“点”是指最核心的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线”是指寻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相互包容,也可能是并列,或者是从属的。通过整理,可以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面”是指在“点”和“线”的基础上,通过拓宽知识,使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变得丰满和具体,即要努力把书读“厚”

10、 。第二、消除弱点、盲点,狠抓增分点所谓“弱点”是指学生在复和测试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薄弱环节。 “盲点”是学生认为可能不重要的内容,在多次复后仍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在高考复中,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于这些“弱点”不能轻易放过,而学生的“盲点”往往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消除。消除“弱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对做错的题目,要分析做错的原因。一般来说,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没有完全落实造成的;二是审题方面的问题:三是粗心大意所致。找到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使复做到有的放矢。(1)注意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的实效性,重在梳理解题思路。在高考复时,进行适当的训练无可

11、非议,但关键是这种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抓重点。所谓“针对性 就是针对前面所讲的“弱点“和“增分点”的训练。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可采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解题思路的方法。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及时评讲和总结,寻找相关内容思考、判断和答题的规律,这样以提高复效率。(2)加强客观题训练。学生普遍反映,选择题的分容易得,也容易失。这是因为高考的客观题降低了难度,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同时又减少数量,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主观题的解答,充分发挥整卷的选拔功能。这就需要第二轮复要在客观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上下功夫,做到“既快又准” 。从审题,思维品质等出发,组织几次客观题的专项训练是很有必要的。(3)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12、。近年来高考试题从总体上来看,基础性强了,但能力要求不低,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题海战术” 、“死记硬背” 、 “生搬硬套”等“下去” ,让重视分析、思维灵活、学潜力大的“上来” 。(4)突出“三多”训练。 “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中,要多练“多问题” ,多做“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做结论的发散训练。(5)突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试题叙述稍长,很多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这在文科的阅读分析题、计算题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差。解决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审题,分析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强化变式。自己组编一些资料,同时参考各地的模拟试题进行精选并优化重组,使题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精选精练中提高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