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93096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 人格心理学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第四节 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其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对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出生及孩提阶段的经历;布雷尔谈话法; (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不能长久,特别是病 人对他不断的提问产生不耐烦)他采用自由联想法 ;1900梦的解析关于精神分析的系统的理论著作;后期,人格理论体

2、系的完成和应用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一) 柏拉图的无意识作用;莱布尼兹的单子的无意识 赫尔巴特的意识无意识心理学: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 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 . 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 识的心理王国; 人类的三次打击 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 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 分; 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二) 近代物理学的影响: 能量守恒 生物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布吕克的机 械论和还原主义。 临床精神病学 皮奈尔、沙可、布雷德、让内等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 人格结

3、构论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 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 精神层次。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 的活动,要干什么,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一切 比较复杂的活动都包含有部分不被意识的个别过 程。人在每一个瞬间只能有一个意识的主要点, 其他则为注意的边缘。意识层次结构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

4、之源,本我按快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 乐原则行事。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 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 “本我本我” ”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 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 束自己的

5、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 “道道 德原则德原则“ “。(一)本我 概念:Id,指人的动物性,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 组成。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同 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 勿储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 是我的,即无意识包括本我。 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的本能(埃罗斯)和死的本能(桑 那托斯),它们幽闭在本我之中。 行事原则 本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按“快乐原则”来行事。本我用两种方式获得快乐(1)反射动作;(2)想象实现。

6、(二)自我 概念:人格中理智、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用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行事:现实原则 马与骑手 (二)超我 概念: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父母关于什么是“好”的标准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是“坏”的惩罚规则内化为儿童的良心,形成了超我。 行事: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 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 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

7、我谴责 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 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三、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

8、,即真实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 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 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 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 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 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 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 ,消除痛苦。 压抑压抑 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投射投射 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退行退行 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隔离隔离 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 抵消抵消 以

9、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转化转化 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补偿补偿 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合理化合理化 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 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升华升华 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 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幽默幽默 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 识的欲望 反向形式反向形式 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 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 阶段论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腔期 肛

10、门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弗洛伊德的性欲假说把中心放在“伊底普斯”上。 口欲、肛欲和阴茎欲就称之为俄底普斯前期。俄底普 斯后期分为三个阶段: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12岁期间,此时性心理活动处于 相对稳定状态,一切童年早期的性幻想与性欲冲动都 被压抑下来,而突出地表现为学龄期的勤奋和自我壮 大方面。 青春萌动期1216岁,由于生理特别是内分泌的剧 烈活动,原欲又重新被启动,产生各式各样的“青春 期心理挫折综合征”。 青春后期系指16一20岁阶段性心理或性欲冲动基本 上已达到成熟地步,性爱的对象以异性为主,性活动 也以生殖器为主导。 第四节 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一、研究方法 1、自由

11、联想法 2、梦的分析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梦有 显像和隐意之别。分析家的工作就是从表面杂乱的显像中揭示 伪装了的、变形了的梦的隐意。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符号 化和梦的制作。梦的制作机制(1)压缩(2)替换(3)把思 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4)反向作用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六类错误: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 ;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梦的运作 浓缩。即用隐意的个别元素代表全体,或把几种隐意的元素合而为一,如用胡须代替父亲,用乳房代替 母亲等等。 转移。即用暗喻、谐音、仿同、近似等形式,通过由此及彼来表示隐

12、意。如一个女人经常牵着狗,即用 狗的形象代表这个女子等。 象征。即某些代表其它事物的东西。如用国王和王后象征父母,用小动物或害虫象征弟妹,以及用手杖 、伞等等征男性生殖器,用坑穴、房间等象征女性生 殖器等。此外,梦的运作还有润饰、校正等手法。 二、人格评价:投射测验 投射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 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 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测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投射测验主要有: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TAT)。 难以获得确切的信度、效度资料;技术复杂、难以 掌握、难以获得数量化的资料。 三

13、、精神分析的应用: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有自由联想法、梦境分析法、移情分析法等。优点:在移情关系基础上培养病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缺点:花费很多经费、精力和时间。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 第一 发现了潜意识 第二 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第三 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第四 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 性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 第一 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 第二 其泛性论是错误的 第三 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 时就已基本形成 第四 以性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 学

14、的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荣格的生平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论人格发展论人格类型论 三、评价荣格生于1875年瑞士一个名叫凯斯威儿的村子里,在巴 塞尔大学城长大。荣格日后关于内部经历的重要性的认识源 于小时候的经历。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影响。他一家 就有九名成员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荣格的父亲认为自 己是一个失败者,他所信仰的宗教并没有给他代来任何的安 慰。荣格和他父亲关系密切,但他认为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 之人。他把母亲当作家中最有权威的人。尽管他认为母亲是 一个非常反复无常的人,他曾疑虑母亲是否是同存一体的两 个人。起初,荣格希望学习考古学,但是后来,步外祖父后

15、尘, 成为一名医生。1900年他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他第 一次任职是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在那里,他受到那 位早期创造“精神分裂症”一词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布鲁尔的 影响。190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 病理学,在这几年中,荣格进行了大量字词联想的实验研 究,初步形成了他的“情结”理论。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 析一书之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最后 写了一本题为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的专著,总结 了这些理论应用的实际效能。1906年,荣格与弗洛依德有了通讯联系,1907年他 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他 们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当荣格回到苏黎世后,信件就随 之纷繁沓至,并延续了七年之久。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大学 举办一系列讲座。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 强调性动机的理论表示怀疑。然而他并非激烈地反对弗 洛依德,因而他们仍然是好朋友。荣格仅仅向弗洛依德 建议,若能降低性的作用,那他的理论就更能倾倒美国 听众。弗洛依德把荣格的建议视为对科学伦理学的背离 。1911年荣格成为该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这一时期 ,荣格对弗洛依德把力必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 表示公开的怀疑。1914年,当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