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chap12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0376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学chap1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工学chap1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工学chap1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工学chap1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工学chap1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工学chap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chap1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第第1212章章 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12.112.1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12.212.2 工业企业配电工业企业配电12.312.3 安全用电安全用电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发电机组发出的电压一般为 6 10 KV。12.1 电力系统12.1.112.1.1 电力系统概述电力系统概述1. 1. 发电发电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组成。2. 2. 输电输电输电过程中, 一般将发电机组发出的 610KV 电压 经升压变压器变为 35500KV 高压,通过输电线可远距离将电能传送到各用户,再利用降压变压

2、器将 35KV高压变为 610KV 高压。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3. 3. 配电配电配电是由 10KV 级以下的配电线路和配电(降压) 变压器所组成。它的作用是将电能降为 380/220V 低压再分配到各个用户的用电设备。电力网的电压等级 高压:高压:1KV1KV及以上的电压。及以上的电压。有1, 3, 6, 10, 35, 110, 330, 550KV等。低压:低压:1KV1KV及以下的电压。及以下的电压。有220,380V。 安全电压:安全电压:36V36V以下的电压。以下的电压。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12V、24V、36V等。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电力系统的示意图电

3、力系统的示意图 水力 发电厂升压变电所220kV 地区枢纽所10kV至用户配电所10kV10kV升压 变电所220kV220kV220kV输电线路220kV35kV35kV负荷 变电所35kV 火力 发电厂10kV为保证供电 的可靠性和安 全连续性,电 力系统将各地 区、各种类型 的发电机变压 器、输电线、 配电和用电设 备等连成一个 环形整体。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12.2 工业企业配电12.2.1 12.2.1 低压配电线路的结构低压配电线路的结构低压配电线路是由配电室(配电箱)、低压线路、 用电线路组成。低压配电线路的联接方式主要是放射式和树干 式两种。变电所 配电室放射式配电线

4、路变电所配电室树干式配电线路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某校实验楼树形供电线路示意图去教学楼去宿舍食堂干线干线干线2 #生活区 配电柜1 #教学区 配电柜3 #实验区 配电柜实验楼总配电箱X房间 配电箱X房间 配电箱分支线分支线分支线2层配电箱11层配电箱1层配电箱1 # 主配 电柜10kV去报告厅 实验楼配电变压器配电柜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配电箱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配电盒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变、配电所的主要电气设备高压熔断器高压隔离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高压开关柜高 压 熔 断 器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高 压 负 荷 开 关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

5、上一页高 压 隔 离 开 关高 压 熔 断 器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高压断路器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12.3.212.3.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人体触电时,电流对人体会造成两种伤害: 电击和电伤。电击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影响呼吸系统、心脏和 神经系统,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的破坏乃至死亡。电伤电伤是指在电弧作用下或熔断丝熔断时,对人 体外部的伤害,如烧伤、金属溅伤等。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触电事故都是由电击造 成的。电击伤害的程度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 小、持续时间、电流的频率以及电流通过人体的 途径等。12.312.3 安全用电安全用电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1

6、. 1. 人体电阻人体电阻人体电阻因人而异,通常为 104 105 ,当角质 外层破坏时,则降到8001000。 2. 2. 电流强度对人的伤害电流强度对人的伤害 人体允许的安全工频电流: 30mA 工频危险电流: 50mA电流频率在40Hz 60Hz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实践证明,直流电对血液有分解作用,而高频电 流不仅没有危害还可以用于医疗保健等。3. 3. 电流频率对人体的伤害电流频率对人体的伤害4. 4. 电流持续时间与路径对人体的伤害电流持续时间与路径对人体的伤害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愈长,则伤害愈大。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5. 5. 电压对人体的伤害电压对人体的伤害电流的路径通过心脏

7、会导致神经失常、心跳停 止、血液循环中断,危险性最大。其中电流的流 经从右手到左脚的路径是最危险的。触电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就越危险。触电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就越危险。因此,把 36 V以下的电压定为安全电压。工厂 进行设备检修使用的手灯及机床照明都采用安全电 压。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12.3.312.3.3 触电方式触电方式 1. 1. 接触正常带电体接触正常带电体(1) 电源中性点接地的单相触电R0通过人体电流通过人体电流: :式中:UP: 电源相电压 (220V)Ro: 接地电阻 4Rb: 人体电阻 1000人体处于相电压下,危险较大。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

8、一页(2) (2) 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R对地绝 缘电阻Ib人体接触某一相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取决于人 体电阻Rb与输电线对地绝缘电阻R 的大小。若输电线绝缘良好,绝缘电阻R 较大,对人体 的危害性就减小。但导线与地面间的绝缘可能不良( R 较小), 甚至有一相接地,这时人体中就有电流通过。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3) 双相触电双相触电 触电后果更为严重触电后果更为严重通过人体的电流:通过人体的电流:2. 2. 接触正常不带电的金属体接触正常不带电的金属体当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而与外壳接触,将使其 外壳带电。当人触及带电设备的外壳时,相当于单 相触

9、电。大多数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种。人体处于线电压下Ib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3. 3. 跨步电压触电跨步电压触电U 电位分布接地点20m0.8m跨步电压在高压输电线断线 落地时,有强大的电 流流入大地,在接地 点周围产生电压降。 如图所示。当人体接近接地点时,两脚之间承受跨步电压而 触电。跨步电压的大小与人和接地点距离,两脚之 间的跨距,接地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双脚跨步一般在20m之外,跨步电压就降为零。如果误入 接地点附近,应双脚并拢或单脚跳出危险区。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12.3.4 12.3.4 接地和接零接地和接零为了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工作的需要,要求电气设 备采取接地措施

10、。按接地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工 作接地、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1. 1. 工作接地工作接地R0即将中性点接地。 目的: (1) 降低触电电压 (2) 迅速切断故障在中性点接地的系统中,一相接地后的电流较大 ,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断开故障点。 (3) 降低电气设备对地的绝缘水平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2. 2.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RCIbIe当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发生一相碰壳时:由于 外壳带电 , 当人触及外壳,接地电流 Ie 将经过人体入 地后, 再经其它两相对地绝缘电阻R 及分布电容C 回到电源。当R 值较低、C 较大时,Ib 将达到或超 过危险值。对地绝缘电阻分布电容电气设备外壳未装保护

11、接地时电气设备外壳未装保护接地时: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电气设备外壳有保护接地时通过人体的电流:R Rb b与与R Ro o并联,且并联,且 R Rb b R Ro o通过人体的电流可减小到安全值以内。通过人体的电流可减小到安全值以内。RCR0IbIeI0利用接地 装置的分流 作用来减少 通过人体的 电流。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正常情况下是 不带电的)接地。 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系统 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保护接零(用于保护接零(用于 380V / 220V 380V / 220V 三相四线制系统)三相四线制系统)将电气设备的外壳可将电气设备的外壳可

12、靠地接到零线上。靠地接到零线上。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 造成一相碰壳,该相电 源短路,其短路电流使 保护设备动作,将故障 设备从电源切除,防止 人身触电。CABRoN(a)把电源碰壳,变成单相短路,使保护设备能迅速把电源碰壳,变成单相短路,使保护设备能迅速 可靠地动作,切断电源。可靠地动作,切断电源。下一页总目录 章目录返回上一页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同时使用时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同时使用时 当当A A相绝缘损坏碰壳时,相绝缘损坏碰壳时, 接地电流接地电流式中:式中:R R0 0:保护接地电阻:保护接地电阻4 4R R 0 0:工作接地电阻:工作接地电阻4 4注:中性点接地系统注:中性点接地系统(1) (1) 不允许采用保护接地,只能采用保护接零;不允许采用保护接地,只能采用保护接零;(2) (2)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不能同时使用。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不能同时使用。此电流不足以使大容量的保护装置动作,而使设此电流不足以使大容量的保护装置动作,而使设 备外壳长期带电,其对地电压为备外壳长期带电,其对地电压为110V110V。C CA AB BR R 0 0N N( (b b) )R R0 0I Ie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