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28074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1、分裂的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其原因: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3、评价: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

3、历史进步作用。1、产生治世的原因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出现乱世的原因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

4、西晋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自然灾害。3、认识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1、相同点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

5、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措施经济:解放生产力。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政治: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3、评价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多出现治世。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4、历代改革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

6、兵的改革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4、政治思想发展的趋势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独尊儒术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利用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