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21309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理性繁荣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每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应该改正成这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

2、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一定能够提供价值投资的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罗伯特J希勒著于 XX 年的非理性繁荣 ,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 20 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 “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 年 12 月 5 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

3、”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 6500 点一路上涨至 1XX 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 5100 多点、市盈率已达 850 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XX 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 11700 点,距离 1896年 5 月 26 日公布时的点,增长了 286 倍;距离 1972 年 11月 14 日的点,增长了倍;距离 1995 年 11 月 21 日的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

4、生一百年的 XX 年 5 月间,指数也在 11000 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 年股市崩盘,直到 60 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 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 90 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 18 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这本为 XX 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

5、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 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 XX 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

6、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 XX 年的春天来看,除了 12 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 1929 年为止资金已达 250 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 1930 年损失了 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 年联合账户跌掉了 70

7、%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 1929 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 1942 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 年代的大萧条和 40 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 1963 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

8、y 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 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 22%,失业率高达 11%,通货膨胀率达到 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 1973 年 1 月的最高点 1016 点下跌到1974 年底的 557 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 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 50%。自 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 95 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 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 1987 年 8 月

9、份道指达到 2722 点。10 月 19 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 25%。1999 年 3 月 16 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 10000 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 年竟然只有%的回报。结果呢?巴菲特 XX 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XX 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 123 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 A 股和 B 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 11%。在过去的 43 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 19 美元涨至 78008 美元,相当于每年%的综合

10、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选择,桂明觉有四种挺让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个小说家,远的不说冯梦龙,就像现今的王朔、刘震云、余华、张大春之流,讲故事的能力异常彪悍,会讲故事势必思想丰富,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个玄学家,天朝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研究统统撇开玄学,在桂明看来确实有失偏颇,试问

11、共军区区八千万之众无神论者,对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论,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 20 亿以上的教徒,共军高举唯物论的大旗,就连孔子也只敢说“未知生,焉知死” ,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纸书”丰功伟绩的汉文帝刘桓对青年才俊贾谊也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共军对于自古一脉相承的有神论活动皆以封建迷信打发之,试问此举有木有考虑到我们这些不太向组织靠拢的唯心需求。第三,当然是现今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宠儿最赤手可热的金融才俊,远不说巴菲特、索罗斯老人家、近的如杨百万、“缠中说禅”李彪(据说曾操盘亿安科技)、带头大哥777(现在好凄惨,沦落到一个劲的在网上推销书,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

12、亚伟、孙建波等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一呼百应、指点股市、激扬文字;不仅名利双收,而且也抱得美人归,如台湾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还难以释怀)、萨顶顶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无疑还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记得在激情燃烧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伟人对我们行业下达过最高指示“开发矿业、大有可为” ,古人梦寐以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写照,古语云“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洞”在这个物欲横流、玉体横陈、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年代,我们居然能淡泊、洒脱的挥手告别沉鱼落、闭月羞的师妹们,前仆后继地钻入村姑无处寻的大山深入的矿井里,我们当真、果然才是这个时

13、代的隐者。闲言少叙,正题要紧,却说桂明在新世纪的第二年,掐指一算,众所周知就是 XX 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虽课业繁重,但那会有些误入歧途,有点文青的范,整天诗文不离手,偶尔也做做小诗,那会流行下半身现代主义风格,但无奈小县城,能阅读的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期刊杂志,当然最上档次的还是读者,那会从读者上看到美国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杰出成就获 XX 若贝尔经济学奖,那时开始知道劣币驱逐良币及柠檬市场,当是时还是有点小感慨,乖乖,这么简单的观点就能获若贝尔奖啊,从此就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XX 年一口气看了好些佛学书,心态变好了些,6 月底重新杀入股市,到年底有

14、所斩获,期间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来不少耶鲁大学公开课取代之,刚开始看博弈论,不过了无新意,所讲大部分已懂,后来看罗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讲金融课,罗伯特希勒人巨帅,讲课时,时常从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贼迷人,刚开讲他就推荐自己 XX年出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荣之前也颇有耳闻,但不知是这丫写的,因当时手头上还有很多书要看,就没有立即购买,一晃就到了上个月,当时原本是想买原版英文的,但是要 160 多,于是作罢,在当当买了中文版,书到几天后开了个头,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 20 多页,本周末由于木发工资,闲来无事,从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

15、草草翻了一遍,还是颇有所获的。预知所获几何,且听桂明慢慢道来。首先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 1996 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讲的,后来该词成为格老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1994 年初道指还在 3600 点附近徘徊,而到 1999 年却已突破了 11000 点,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五年内总涨幅超过了 200%,然而为何称这股市的繁荣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鸡的屁增长不到 30%,如果剔除通胀,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 60%,故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

16、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也不会持久。书中第二章,希勒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观点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让人有共鸣,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会认为作为房价最主要组成部门的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他们确信居住在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区的声望,也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商业机会中获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人们会继续哄抬他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开始出现。但事实上,如果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涨得太高,人们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人们的想法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将逐步意识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给人们带来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重要,尽管个别城市由于拥有独特的商业活动而名声在外。人们会发现拥有同样商业活动的其他中心在不断建立起来,最后会引发企业重新选址,人口会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转移,从而对老中心的房地产价格产生压力。除此之外,过高的房价将带来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放松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终导致这些大城市住房供给(如高层公寓)的增长。在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