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现象学思想3。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12873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学现象学思想3。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学现象学思想3。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学现象学思想3。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学现象学思想3。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学现象学思想3。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学现象学思想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学现象学思想3。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现象学胡塞尔意在对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真理”概念进行一种彻底的反思和追溯,返回到古代思想的源头, 即认为真理就是“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是 直接被给予的、自明的东西,其他一切(逻辑、概念、 事物的存在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并由此得到彻 底理解的,是由“看”的各种不同方式决定的。因此要 “回到事情本身去”,直接地去“看”。而且一旦我看 见了,我让你来看、他来看、她来看,都能看见人 的类本质之同感性。所以说,这普遍性是可以普遍验证 的。现象学就是这样以自我(个人)现象学直观而得出 普遍性的本质。

2、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前提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前提:在最直接显现的东西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这 是自笛卡儿以来所建立的一条为科学奠基的原则, 它由康德的批判主义所深化,而在休谟那里则体现 为经验实在论。胡塞尔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必 须从这一前提出发:“人对事物本身”。所谓“回 到事情本身”,无非是回到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 东西。胡塞尔现象学人学观胡塞尔将“人及其对象”被“给予的先存背景”放入括号 “悬置”起来,从而将个人还原为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没有 任何个体特性、时代特性的纯粹的人,即人是纯粹的人(本 真的人)只具有普遍(类)本质的人:中性的人。海德格尔虽仍从“人对事物本身”这

3、一现象学原点出发,但却对胡塞尔的基本点进行了本质性的转向,即海德格尔不 像胡塞尔那样,把有具体时代性的人还原为超越时代性的纯 粹的自我,而是肯定人只能是生存于具体时间性中的人,是 此在在此之人。对海德格尔来说,问题就变成了,存在于时 间性中的人(此在),面对存在于时间性中的对象(存在者 )时,如何才能获得本质性的东西。(存在变成了存在主义)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及其无处不在的异化现象。例如:劳动异化和商品、货物拜物教、财富的积累与贫困、奴役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对立等等资本主义存在方式通过付出昂贵的代价而

4、获取的巨大发展如同只有用人的头骨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诸种异化现象的深刻解剖和求解中表达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人学”的现象学,这可以看作是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的一次革命,因为它不仅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而且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人的本真存在状态“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在马克思那里才是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而非被异化了的人及其对象。消除异化,人及 其对象向类本质回归或还原,从而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

5、为 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梳理1.通过劳动异化的考察批判自然主义的人学观1.1.国民经济学所知道的劳动只是异化劳动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感性活动,但“国民经济学把劳动抽象地看作物劳动是商品” 。劳动异化,表现在劳动本身对劳动者也成了外在于和强加于他的东西。在劳动中 ,人被物化、孤立化、原子化、破碎化。 1.通过劳动异化的考察批判自然主义的人学观 1.2.异化劳动观导致异化的人学观劳动异化在哲学上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 “国民经济学把劳动者只是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劳动者和他的生产

6、对象、产品被看作同样的“自然物”,而劳动者同这些自然物的本应是属人的关系却被忽略了。人只是劳动载体、机器。人成了劳动的奴婢 当今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几种异化现象政治异化科学技术异化文化异化物化(物对人的异化)核心:人已经丧失本真,而被异化成劳动力和消 费力 政治异化 :权力崇拜政治崇拜民主的虚幻极权专制人成了权力的奴婢科学技术异化:“科学技术”和工 具理性上帝化 “上帝死了”,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代替上帝走向圣坛,宰制一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成了理性的全部,代替了价值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科学技术异化:“

7、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上帝化 现代自然科学自以为是自足的,绝对的,可以凭自己决定一切、规范一切,却没有意识到它自己首先是被规范的,是由独断的假定所支配的(如假定客观对象的绝对存在)。它从不对自己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反思,却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哲学,甚至认为自己就是第一哲学。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人开始感到这种科学主义的苍白和虚假,它远离人性和真正的生活。 人成了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奴婢 文化异化 :消费主义化在市场技术世界中,文化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与消费主义相妥协,成为消解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替资本辩护的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所谓大众文化,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

8、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方面,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所谓“文化工业”,意指凭借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的非 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q排除了文化、艺术的独立自主性,文化成为商品。q扼杀了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文化成为一种工业,技术化和标准化。 q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具有影响性、操作性、强制性,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堕落为替现实和统治维护的意识形态工具。n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了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

9、护。欢乐意味着满意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想,忘记了一切痛苦 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 n 在消费了大众文化的快餐后,人们获得的是欣赏趣味的降低,超越性价值的剥夺,敏感性的削弱,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的放逐,被动机械的反应特征的培育,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削平,在平庸的文化作品的催眠和灌输下,逐步习惯了对现实采取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人成了流行时尚的奴婢物化:物对人的异化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不只是作为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的力量和结构而存在,而且是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说来,它是指这

10、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而加以遵循与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人成了物的奴婢1.通过劳动异化的考察批判自然主义的人学观 1.3.人的异化背后的主导思想是自然主义的实证科学主义 国民经济学家都是一些最讲实际、具有实证的经济头脑的学者,但他们所谓的现实、实证就是从“直接的”经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可定量化的科学事实出发,因此劳动和劳动者在他们眼里只是可定量且实证考察的对象物品。马克思在这里批判的正是用科学理性的定量化标准来精确地看待和宰制一切、尤其是精确地看待和宰制人

11、的自然主义偏见,这种将一切自然科学化和物化的倾向,最终导致了胡塞尔惊呼的现代“欧洲科学的危机”。2.通过劳动异化批判提出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 2.1.劳动异化是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偏离 。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是对人的本来的、本源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的一种偏离,一种“变样”;但正是这种偏离或变样本身,恰好直观地显现出了人的本源的普遍性本质;正是人在异化劳动中对自然从自身异化出去这点感到痛苦和不自由,恰好直观地表明人的本质本来应当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 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2.通过劳动异化批判提出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2.1.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还原 。劳

12、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是对人的本来的、本源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的一种偏离,一种“变样”。“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则称之为“共产主义” 。2.通过劳动异化批判提出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 2.1. 人的社会性本质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这一还原,与国民经济学和以往一切自然科学使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相分离、相对立的自然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因此他们统一于社会生活,于是它还原到了人与自然本源地相统一

13、的“事情本身”,具有任何人无法否认、无法回避的直观的明证性。3.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3.1.人的类的本质体现为一个对象化的意向性结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通过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 。亦即人通过对象化来体现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生意义。于是人的生命活动、他的类本质便体现为一个“对象化”的意向结构。3.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3.2.劳动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活动不再被异化。劳动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活动,必然在意识中和在现实中都具有自己的意向物,即目的,并且必然按照自己“

14、内在的尺度”(美的规律) 来构造对象。因此,劳动不再被异化,而是充满意义或价值创 造的实践活动。 3.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3.3.人化的自然:意向性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和谐)。抽象的自然界,与人相对立、相外在的自然界,本质上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产物,它不具有直观的明证性或“自我确证”性“是不存在的”。这种脱离人的活动和抽象自然科学的对象,作为“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在其抽象的追溯中必将导致上帝、神或金钱拜物教的幻觉。它并不具有表面上那种不可置疑性和被给予的事实性。只有从人自己的感性活动出发,才能阐明这种存在的真正根基。真正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界、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的感性的意向对

15、象 。这样,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物,人是自然对象化了的人 , 人与自然和谐相容自然成了人的无机体。 4.主体间性及对“人自然”的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 4.1.人是感性的存在者:人的感性确定性人只有作为真正的、感性的人,才能在对象身上、并通过对象而在他人身上确证自己,从而“以全 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人的感性与动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动物的感觉毋宁说是抽象的,而人却是感性的。异化了的人的感觉也是如此。例如:“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4.主体间性及对“人自然”的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4.2.人的感觉具有类属特

16、点:人是主体间性地存在者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者,人的感觉具有属人的类的特性,作为主体间的感觉,它是可传达、可沟通、可共享的,而没有“利己主义的性质”。于是“别人的感觉和享受也成了我自己的所有物”,人的感官便成了“社会的器官”。感性的这种本质上的主体间性,在共时态(空间)上表现为社会性,在历时态(时间)上则表现为历史性。4.主体间性及对“人自然”的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 4.3.人与自然自然地关系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对象)的结合就是人与人的结合,因为感性的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另一个人”。所以,人在艺术中,在语言中,在自然科学中,更不用说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处处都在使自然界“拟人化”或“人化”. 4.主体间性及对“人自然”的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 4.3.人和自然的存在的“实践本体论”的证明 。“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