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88217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上课用)(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 背 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 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 、政治风云多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 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 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 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 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

2、学议政,著书 立说,盛况空前。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 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 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这对“百家 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 学术自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 学术兼容并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 ,要从多方面去总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 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 ”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从 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百家争鸣”创 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 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

3、 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 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直接交 锋。在“百家争鸣”过程中,有儒、墨之争,儒 、法之争,儒、道之争,等等,就是在一家之 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诸子都从自己 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正如淮南子 要略说,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这样就 形成了各家各派的特色。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儒家(孔丘、孟轲、荀子) 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 道家(老子、庄周) 墨家(墨翟) 杂家(吕不韦) 名家(惠施) 兵家(孙武、孙膑) 农家(许行) 纵横家(苏秦、张仪) 阴阳家(邹衍)。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4、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 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世界四大圣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 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 度。 儒 家儒 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儒 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 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

5、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 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 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 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 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 ”“尚贤”“明鬼”等。墨 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 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 守藏室官员。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 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 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

6、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 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 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 “柔弱胜刚强”人生观。 道 家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 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 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 “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 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 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 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 义

7、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 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 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 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 、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 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法 家 先秦诸子都是我国 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 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 哲思之深、影响之远、 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 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 的。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 一道来从事改革了。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 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 的记录

8、。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 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 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 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 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 的解释:“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n:编纂。语:言论。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

9、四种: ()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 ()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 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 ()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 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 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司马迁评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 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 行动的准则。 “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 什么异义。 【原文】 仪封人请见(xin),曰

10、:“君子 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 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sng)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 【注释】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n):引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 “至于斯之君子”。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 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 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 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 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 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 位而

11、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 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 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 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 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 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 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2【原文】 长沮(j)、桀(ji)溺(n) 耦(u)而耕 。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y) 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2【原文】

12、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 之 ?且而与其从辟(b)人之士也,岂若从 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曰:“鸟兽 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道,丘不与易也。” 2【注释】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执舆:即执辔(pi)。之:与。辟:同“避”。耰:音,用土覆盖种子。怃然:怅然,失意。 2【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 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 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 谁

13、?”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2【译文】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 ,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 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 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 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 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2【评析

14、】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 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 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 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 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 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 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 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 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di)而!”孔子下 ,欲与之言。趋而辟 (b)之,不得与之言。3【注释】楚狂接舆:一说楚 国的狂人接孔子

15、之车; 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 ()殆 (di):危险。 ()趋:快步走。 (4)辟(b):通“避”, 躲避。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 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 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 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 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 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 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 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 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 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 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 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 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 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 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 尊重。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 (dio)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而食(s)之。见 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