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80087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案ppt.docx(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 pptppt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 34 岁时(1054 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 年后(1070 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下面是游褒禅山记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

2、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 、 “舍” 、 “谬” 、 “穷” “明” “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在于” “至于” “于是” “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

3、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 ,告诉别人“我来过” ,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两篇游记。)3、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

4、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二、整体感知1、解题同学们,请把书翻

5、到 35 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本文共有 5 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男生读一、四段,女生读二、三段,齐读第五段。),并思考:A. 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每句不超过 8 个字)(点名提问 )B.课文哪些地方写到褒禅山的美景?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点名提问 )明确:A. 第 1 段山名考证; 第 2 段游华山洞;第 3 段游洞心得: 第 4 段观碑心得;第 5 段同游者谁B. “有泉侧

6、出” “其见愈奇”3、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风光图片。4、小结。本文写到褒禅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见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重在写游山过程中的感受。三、研读探究(一) 研读第一、四两段1、研读探讨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话(提醒学生在书上标注序号),请梳理一下:褒禅山有几个名字?各对应文中哪些句子?(点名提问 )明确: 褒禅山 华山 花山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2)教师设疑:第一段六句话中,第 4 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 ,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

7、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教师设疑:第 3 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你怎么看?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3)请学生翻译第 4 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重点讲析“以” “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 2 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中“舍” “名” “之” “以”等的用法和意义。(多媒体展示这两句并点名提问学生。 )明确: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

8、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给它命名的。“以” ,连词,因为;“名” ,名词用作动词;“阳” ,山南水北为“阳” ,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阳光的照射。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舍” ,名词用作动词;“名” ,名词用作动词;“之” ,代词,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 ,介词,因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深入探讨,在思考比较与模仿中习得知识。2、指导学生自主研习第四段(1)从游记的一般的写作思路来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话,后面的内容全部删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顺的,作者为什么要

9、不厌其烦地写上这么一段?明确:因为山名引发了作者的怀疑、思考和感慨。(2)这种感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四段,请一名同学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简要点评并做方法指导。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原因。强调:“于” ,对于;“以” ,因为,介词,其后省略“之”;“之” ,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的独立性;“谬” ,弄错,形容词用作动词;“传” ,流传的

10、文字,动词用作名词;“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 “道” ,说;“所以” , 的原因;“学者” , 求学的人。(二) 研读第二、三段1、研读探讨第二段(1)这篇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 ,却很少写到山上的风光,只是写了游览山里华山洞的经过。哪几句介绍了华山洞的情况?那几句直接写到游洞时进洞出洞的过程?(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明确:A.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译文: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

11、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重点讲解“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句中的 “深” “其” “虽” “穷”四字的意义和用法。其中的“穷”字可联系学生学过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中的“穷”字的解释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重点讲解“余与四

12、人拥火以入”句中的 “以”字的用法。(2)文章除了写游洞的经过外,还写到出洞的情况,请找出并翻译。(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明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重点讲解句中的 “其” “极”字的意义和用法。(3)作者游洞时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明确:游洞时看到奇妙的景色,内心无比欣喜;出洞后,感到没能欣赏到更为奇丽的景色,内心十分懊悔。(4)多媒体展示洞内奇观。2、研读探讨第三段(1)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让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诗文中有不少写游洞

13、的诗文,其中却不乏尽兴之作。比如: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本文那句话与毛泽东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表达了相近的意思?明确:“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设计意图:古今比照,使讲解通俗易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为以下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同时,教师结合这一句可联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议论的思路,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2)一次败兴的游览让作者懊悔,但作者却没有沉浸在无限的怨天尤人之中无法自拔,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总结不能

14、尽兴的教训,提取人生历练的感悟。齐读第三段,思考: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每点不超过 5 个字)明确:有志气 有能力 有外物帮助 有主见B. 这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怎样与前文照应的?C.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段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四、课文总结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告诉学生,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历中的心得

15、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呢?五、作业(1)熟读课文。(2)总结本篇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其”“以” “之”等虚词的用法。(3)完成文后练习二、三题。(4)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学以致用。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形象导入,激发热情师: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红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学生齐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一种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学生齐答: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6、)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是怎么说的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间,在自然里汲取精神成长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板书:游褒禅山记)(设计意图:一堂语文课如果能有出彩的导入,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进入文本的愿望。所以我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既注重对学生旧有知识与经验的唤起,来求得一种阅读共鸣,又力求有特色,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把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二、明确目标,感知文本(一)教学目标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二)了解作者王安石师:古人解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来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图片及介绍文字)(三)朗读正音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列出的语音提示,放声自由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