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79621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科技文化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科技文化教育浅谈科技文化教育科技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独立形态,科技文化主要把科技置于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范畴,研究和阐发科技的精神本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拓宽了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内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学生科技素质不高的问题。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文理分科过细、专业课程设置与配备不合理等阻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结合的因素。这种影响反映到教育与培养的对象人的身上,可能会培养出单面发展的人。要想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面向两种文化融合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就要大胆创新,把科技

2、文化教育看作是变化与动态的活动,建立起现代科技文化的教育与培养体系。科技文化包括科学思想、科学观念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工作方法等等。斯诺认为,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上的一种文化,而且还是人类学上的一种文化” 。科技文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当代特征可以相应地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展开,科技文化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开放体系之中,对人类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科技文化具有认识论的价值和功能,科技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并建立新的价值观,使人类认识到整个外部世界的自然进程及客观规律性。科技文化具有给人们提供

3、价值判断的方法论的功能。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两种文化的培养可以使受教育的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只有被转化成为技术之后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科技文化的工具价值的体现,科技作为一种文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在科技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形成大学生的科技素质与素养。科技的素质与素养至关重要,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家认为,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要形成科技的素质与素养,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就要不断地凸现出来。教育是文化的产物,教育依赖于科技文化的一定发展,当文化发生变化时,教育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科技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

4、内涵和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科技文化发展推动教育的进步。教育要弘扬科技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然和其他社会生产力的因素一起,引起教育的发展进步。教育对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育渗透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去,调节和评价这些活动。教育对文化也不仅仅是被动地顺应,科技文化是今天科技社会中教育得以确立、普及和推广的前提。如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严谨的文化品质,相应地,教育需发生变革,要做到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5、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社会要求有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此,要求把更强的科技作为发展的动力基础,全面推进教育,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科技文化场的形成就是要通过一定的主导来创造一种稳定有序的场态。这样,科技文化教育坚持以理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人,造就积极、健康、自由、向上的氛围,形成相应的文化场。不断地拓宽科技文化素质的广度、延展其深度,优化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的结构。要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拓宽其科技技能的发展渠道,使学生做到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技知识,应用知识和开创思维相结合,为培养创造型科技人才打下基

6、础。科技文化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互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然而当今教育整体缺位导致科技文化教育功能发生障碍已成为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时代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目前教育目标中对科技文化的忽视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要把学生定位为仅仅掌握具体专业技能的器物,而应该着眼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即让学生接受完整的科技文化教育,掌握科技活动的真谛

7、,通过形成重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今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相互融汇和交叉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这种趋势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稳健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教育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是培养和形成科技素养其他部分的载体,科学方法是达到或者形成科学知识与创新的手段,科学思想则体现出一种对科学的态度与思想观念。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理工分校、文理分家,重科技理性、轻人文价值的现象

8、普遍地存在,反映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理解上的欠缺。教育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树立面向全体,面向发展的观念,体现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我国现阶段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却很少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与我国以前的教育传统有关。在我国当下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没有平等对话的地位,且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形成了对批判探索精神的先天压制,有的甚至只习惯于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创新性缺失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这种“单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唯理主义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形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秉持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实践的后果就是搭建了一个堡垒,这个堡垒给人威压,磨平人的灵性与锐气,抑制人的创新基因的生长。正如夏正江所指出的:在“理性”与“生命”这个连续体上,我们不适当地滑向“理性”一端已经很久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社会成了人发展的依托,构成了教育的外在环境。另外,他还在1884 年经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