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77274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杨善洲事迹学习材料探寻杨善洲的事业观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 1975年 1 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

2、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 、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 1981 年 7、8 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

3、 “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 35 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 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

4、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 ,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

5、个故事:1985 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 ,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 。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 ”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

6、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 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 ”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

7、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 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 50 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 1964 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

8、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 40 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 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

9、了很好的效果。 ”孙中惠说。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 ”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探寻杨善洲的人生观“是什么支撑着杨善洲以毕生精力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的同时,人们禁不住要问。再次探访

10、杨善洲生前的亲朋好友,听他们细数老人生前的一个个故事,不难发现:杨善洲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人生观,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改变。时隔 60 年之后,施甸县的许多群众依然对当年杨善洲“重病赴会不失约”的故事津津乐道。1951 年 9 月,杨善洲在原保山县西南乡搞土改。一次,他与篱笆寨、甘蔗地的群众约定开会,可到了约定时间,天却下起了大雨,杨善洲又感染了疟疾,高烧不退。同事们劝他让其他同志代为开会。但杨善洲不同意:“我和当地群众已经约好了,不能失信于民!”他叫同事们扶他走了6 公里泥烂湿滑的崎岖山路,来到篱笆寨、甘蔗地。“老书记经常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

11、他这辈子,向来是说到做到!”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的施甸县原县委书记杨嘉宾感慨地说。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起码标准来要求自己,是杨善洲的人生信条。退休后上大亮山种树,也一样是为了履行诺言。杨善洲曾这么解释自己种树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去照顾家乡父老,他们找过多次我也没给他们办一件事。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考察来考察去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现实。 ”为了这句承诺,杨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 22 个春秋献给了大亮山,每天起早贪黑,把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不求一分钱的回报。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说话算数”四个字深

12、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杨善洲有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给杨善洲当过 11 年秘书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他常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施甸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孙中惠给记者讲了当地流传很广的“县委书记被当成老农”的故事。1965 年的一个早晨,天麻麻亮,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矮个子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请问你们公社的领导在哪里?”见来人一身农民装扮,接待员

13、答:“领导不在!”来人听了没作声,转身下了村子。过了约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一打听,原来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因为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杨善洲被百姓亲切地唤作“草鞋书记” 。保山当时下辖 5 个县,每个乡、村都留下杨善洲的足迹。在许多人看来,杨善洲似乎不爱钱,甚至以“贫穷”为荣从 1951 年工作到去世前,杨善洲攒下的钱还不足 1 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 20 万奖金捐出了 16 万,仅留下 4 万元给老伴养老;一直到 XX 年前,杨善洲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认为自己的使

14、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后毅然拒绝了搬至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每月仅领取 70 元的生活补助。20 多年之后,大亮山80 个大山头、180 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大亮山周边共有 4 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 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 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众们终于过上了致富的好日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 ”解读杨善洲的权力观在杨善洲的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

15、什么岗位,都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 ”正因为杨善洲有这样的权力观,他一直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把权力全部用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去。从保山到杨善洲的老家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有 100多公里的路程。在任期间探亲,杨善洲一直坚持自己买公共汽车票坐到施甸县城,然后再徒步回家,从来没有用过一次公车。“老书记总是说,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徐德武特地翻出了老人生前的工作笔记,上面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共产党人什么困

16、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 ”正因此,杨善洲对自己和亲属的要求特别严格,生怕用错了手中的权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搭顺风车。杨善洲经常会让人搭他的顺风车,唯独自己的亲人例外。在他看来,让外人搭车是为人民服务,让亲人搭车就是滥用职权 。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给记者讲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1987 年 7 月的一天,杨善洲带着时任地委农村工作部科长的杨习超去腾冲调研林业、茶业发展情况。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当车开始爬高黎贡山时,看见不远处一个被大雨浇透的老农正挑着担子吃力地上坡。杨善洲赶紧示意司机停车,让杨习超问问老农要去哪里。得知老农刚从潞江坝买粮食回来,要到腾冲上营乡,杨善洲赶紧让杨习超帮老乡把粮食搬上车,一路和老农聊起了农活家常。该下车了,杨习超问老农:“老倌儿,你可知道给你搭车的人是谁?”老农一脸茫然,得知是杨善洲,才恍然大悟:“哦,你就是草鞋书记!真不像个当官的!谢谢啊!”另一个故事是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在保山一中读书时,有个星期天,也是下大雨,父女俩走路到施甸搭车回保山,衣服全淋湿了,就到姚关镇政府躲雨。躲了一阵见雨不停,杨善洲打着雨伞继续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