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73299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25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中小学课件苏轼苏轼http:/ 中小学课件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http:/ 中小学课件 创创作背景: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 丰元年),苏轼 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该文 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 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 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 入 正题,指出“道之难见 也甚于日”,阐明盲 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 “相之”,谬之千

2、里 ,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 践经验 ,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 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 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 ,获得直接经验 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 道http:/ 中小学课件眇 扪 龠 譬 卒 肆 欤 没人涉 溺 渤 彦miomnzsymnbynyupshhttp:/ 中小学课件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 太阳,问看 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 听到了它的声音,一 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

3、声音的钟当做了太 阳。http:/ 中小学课件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 而得其形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 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 而求之人也。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 ,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 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 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 得关于太阳的知识。http:/ 中小学课件 第一段:讲了一个盲人识日的故事 文章一开头文章开头首先给我们讲 述了 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读 者的兴趣。这 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 、地点

4、,都不明确 (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 ,是作为论 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 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http:/ 中小学课件 道之难见 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 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 与烛也。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 ,这一点比太阳难 认识 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 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 太阳的盲人 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 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 ,也无法使 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 和用蜡烛来说明 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http:/ 中小学课件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 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

5、之,或莫 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从用铜盘 比喻太阳到把铜钟 当做太阳, 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 ,像这样辗转连续 地推导,难道还有个 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 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 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http:/ 中小学课件 第二段:作者通过这 个故事,说明了不可道 听途说,要亲自观察才能正确认识 事物的道 理。 文章第二段用“道之难见 也甚于日,而人 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这句话来过渡, 从而把说日引导到说道上面来。作者认 为,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认识 得 多了,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与瞎子不知 道太阳没有什么区别。以此类

6、比,从而 展开对“道之难见 ”的论述。http:/ 中小学课件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 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 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 ,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 轼说 :“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 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 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 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 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 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 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

7、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http:/ 中小学课件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 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 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 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 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 地潜入水里 ,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 的呢?一 定是对水的活动规 律有所领悟才能做 到。http:/ 中小学课件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 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 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8、,未有不溺者也。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 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 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 ,没有不淹死的http:/ 中小学课件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 也。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 地刻苦学习而专 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 一样 第三段:讲了一个北人学 没的故事, 说明了道是靠踏实刻苦学习、亲身实 践求得的的道理。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 ,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 了http:/ 中小学课件 作者连续 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 程 的两个阶段,丝丝 入扣,环环 相接, 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 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 性发展性

9、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 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 入和加强,这是苏轼 的创新。http:/ 中小学课件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 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 取人才,所以读书 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 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 以读书 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 地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 学做实实 在 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 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 勉励他。http:/ 中小学课件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 并交代为文的目

10、的,通过 这篇文章,勉励吴彦律应有目的、踏踏实实 的做学问。 过去国家以诗赋 考试录 取士人,士人所 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 考试 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 专心学习。作者指出了士人求道的两种 弊端,要么不崇尚道,那么就是崇尚道 了却不肯专心学习。吴彦律是位立志勤 学的人,作者予以鼓励,希望他可以明 确求道的目的,也要踏踏实实 做学问, 这样 才能成大器。http:/ 中小学课件 不管作者处处于何种目的写了这这篇文章,文章中 所阐阐述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求道做学问必须要亲自实践,不能听取 别人的片面之词,否则就会像瞎子说日和盲人 摸象一样闹 笑话。其次,探求真理,钻研

11、学问 要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 人的现成果实,就 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只想知道潜水的规律却 不去学习,永远也学不会潜水。还有第三点就 是求道做学问不能只空谈理论,要靠自己踏实 刻苦。尽管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你只有 下苦功夫,才能悟出真正的“道”来。文章的这 些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的借鉴。http:/ 中小学课件 文章主旨:求知不可像眇者猜 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 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 ,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http:/ 中小学课件 本文最大特点是借用了几个形象准确的例 子来帮助阐明道理。 全篇文章一共出现四处,一头一尾,盲 人不认识 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 显的

12、。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 ,比较隐 晦的。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 用作战来说明人应该 掌握主动;另一个 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 ”与“学”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 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 务。http:/ 中小学课件 瞎子猜日的故事是第一个例子,主要想阐 明: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 缺乏对事物的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 错误 。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 亲自参加调查 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确的 结论 。作者不是单纯 地给读 者讲故事听 ,而是用活泼新鲜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 读者很容易就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作 者借这个浅显的故事来抛砖引玉,引出后 面几段议论 的重点。http:/ 中小学课件 孙武和子夏的话好像很简单 ,其实是很有 道理。敌我双方战斗,谁争取到主动谁 自 然占上风。同样,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 正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一个人学 问渊博、经验 丰富,才容易发现 事物的规 律,正如铺子里货色齐,主顾才多。但是 作者还得紧接着用南人潜水的例子来说明 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 丰富 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 而是要经过亲 身实践,对事物才有彻底的 了解。http:/ 中小学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