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31841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修改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生态语文:并非美丽的童话 生态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张祖庆一、功利的教育呼唤生态的回归“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 注重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 “,建设和谐的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徐陶认为,对课堂的审视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 以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他指出:生态系统中有三类子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 某个要素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发生改变都必然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从精神上或思想上发生一定的革命性改变,要求人类转换生存价值体系和生态价值体系,思考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问题。纵观教育发展史,原始形态的教育常偏重于自然规定性,到了近现代则越来越偏重于社会规范性与人类自身规定性,而随着生态化社会的来临,教育将最终实现向自然回归的整体规定性。当前,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的正

3、常的心理、行为反应,一切“围着升学率”转。要知道,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用生态学思想来认识课堂教学生活,把教师、学生看作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因子,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路线,朝向更符合生态原理的方面来思考教育问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机会,也应该给予人可持续的、终生发展的机会。二、生态理念烛照下的语文教学如果我们用“生态”理念来烛照当前常态下(指非公开)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 课堂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严重割裂,这种割裂直接造就了课堂“花盆环境”。花盆环境是一个极为封闭的系统,因为封闭,维系课

4、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信息之间的交流缺失了活力,因此,这样的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冷静审视学生的语文学习, 可以说学生的大多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 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考卷,进行闭锁式循环。学生只要按老师的出的题目读,抄,背,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语文成绩。学生往往长期和少得可怜的几篇课文打交道,年复一日地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揭示课题认识生字分析课文巩固练习”这样涛声依旧的课堂模式。课堂上,我们听不到多少富有童心童趣的声音,去而代之的是成人化语言,标准化的回答。作文教学上,学生不为需要而习

5、作,不为交流而习作。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调审题。 相当多的老师甚至强调学生要注意作文的思想性,从小让孩子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有“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还有更多的老师只要求掌握现成的套路,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所谓“套路”的过程。可以说,“花盆效应”削弱了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态2 个体与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其实,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儿童阅读、 习作需要

6、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心灵聆听文本,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让他们说孩子该说的话,让他们从小学会阅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束缚,让语文学习生态系统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由此, 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读写,让语文学习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大思

7、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读写,读出生命的真实,写出生命的本真。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语文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让整个语文学习系统成为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 追求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三、课堂生态观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课堂生态观, 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对我们来说不啻是一声棒喝。至少,它能给视语文为单纯的“工具”反复操练,以达到应试目的技

8、术主义驱使下的语文教学以全新的冲击。(一)打破花盆环境,让整个世界成为语文学习的外部生态系统。语文学习中花盆环境的存在,主要是受教材以及学习时空的限制。因此,生态语文的实施,首先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着力,努力打破制约语文学习的“花盆环境”。首先,改变教室空间,让教室成为“语文生态园区”。人、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共同组成了课堂的生态要素。 实施生态语文, 必得要建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态空间。目前,我们的教室,似乎留给学生的生态空间太狭隘。教室,首先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它应该有生活的气息,理想状态中的教室, 应该是消解了传统教室概念的新教室:这样的教室, 没有让人窒息的压抑,没有一成不变的呆板,而是富有魅

9、力和引人入胜的。这样的教室是“润泽的”(左藤学语)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空间看到语文的广泛用途,可以在这样的教室里重建学习空间获得焕发自己的时间, 借助焕发自己的时间唤醒自己的身心,借助身心的唤醒编织自己的话语,借助自己的话语获得自己的人际纽带。这样的教室应该是书香浓浓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的掌握是靠习得为主要途径的。我们当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设立一个语文生态园区,为学生营造书香浓浓的世界,让他们置身书的海洋,沐浴书的芳香,享受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到,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告诉

10、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 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 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下降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若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黄金”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 创造的现代人呢?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3 步的阶梯, 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该由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孩

11、子的心智特征和阅读兴趣,选择相应的经典著作,建构语文课外读物的生态群落,让孩子们从小与大师对话,在一流的文字与思想中流连忘返,获得良好的文化积淀和人格熏陶。 设若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伸手就能拿到名著,张口就是唐诗宋词的环境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我们操心吗?其次,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 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 学生经常徜徉

12、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的淡化,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第三,二度开发教材,让语文学习的外部生态系统永远如一泓活水。教材,的确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 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 在认识上, 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

13、源的神话。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博士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文中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层面的概念,从教的层面来说, 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处理, 加工,乃至增删, 更换”。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如果我们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语文教材。万里之外的亚马逊河,可以驰骋于学生的笔下;千年之久的京杭运河,可以

14、进入学生视野。无情的海啸,可以在学生笔下再现;残酷的战火,可以在学生耳畔回响。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联系,进行探究,拓宽教学内容。要把语文课教活,除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外,还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把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教学内容, 激活内外两个生态系统。特级教师孙双金在送别组诗的教学中,以“送别”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 ,讲一首,联一组: 赠汪伦以歌送别, 别董大以话送别

15、, 渭城曲以酒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当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变得越来越广袤,语文学习的外部系统无限延伸,并与内部系统相互沟通,那么,语文,才有绽放她无穷魅力的可能。(二)和谐共存,构筑语文学习的“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和谐”:生态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和谐,生态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和谐。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活力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缺乏个性以及所体现的个性之间的和谐。课堂上用的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题目,采用的是同样的评价,开展的是同样的活动方式,教室里传来的几乎是同样的声音。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

16、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八种智力, 有的人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某些4 人在另一方面表现出色。又如学者吴一舟说的那样:“大自然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反展进化以后, 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类群。我们不会要求马儿像小鸟一样高飞,小猫像鱼儿一样游泳,蚂蚁长大像大象一样高 , 正是这些生物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才有了这万紫千红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天赋,设定不一样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在找到这样的方法之前,应该让学生充分摸索,自然引导,而不要过早地强制他们。在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构筑语文学习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是基于差异的共同体。它不是“珊瑚礁”的共同体,而是“交响乐”般的共同体。比如教师让学生共读一本书,汇报的时候,各人按照自己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 每一个成员所发出的声音犹如交相乐团在和谐地演奏,音色音阶都不同的乐器发挥其差异性,和谐地发出音响。构筑这样和谐的共同体,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