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13-3千篇一律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731507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9-13-3千篇一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07-9-13-3千篇一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07-9-13-3千篇一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07-9-13-3千篇一律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07-9-13-3千篇一律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9-13-3千篇一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9-13-3千篇一律(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思成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 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 、概括分析的能力;【教学目的】 jiaoxuemudi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 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 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 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 、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 晚辈的学习楷模。【阅读导言】 yuedudaoyan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 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 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 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广博的

2、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 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 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 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阅读导言】 yuedudaoyan“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 此。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 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从某种角度讲,造 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把许多杂乱的东西 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 机统一的规律。建筑设计方法入门【阅读导言】 yue

3、dudaoyan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 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 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 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 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 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 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 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文章作者】 wenzhangzuozhe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高深艺术修养与精湛的造 型技巧使他们领导的建筑系国徽设计小组获得成 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 公开征求国徽的设计图案,收到了900个国徽国 案,都没被接受。全

4、国政协邀请清华建筑系(当 时称营造系)提出方案。梁思成、林徽因向建筑 系的设计组指出:“国徽“与“商标“根本不同;国 徽不可五彩缤纷,只需用中国人民历来喜爱的金 与红两颜色;图案程式化,天安门不要画成风景 画,等等。经过努力,清华设计小组设计出 了今天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美丽,富有 民族气派的国徽。另一个表现了梁思成的建筑艺术才华的作 品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50年代 初,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采用雕塑形式还是 碑的形式有许多争论,定下碑的形式以后,碑 体的造型与碑顶处理也是很难的问题。梁思成 为此呕心沥血。1951年8月为了碑的造型问题 ,他带病给彭真市长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他

5、 的意见,并画了许多草图阐明他的理由。1952 年梁思成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副主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基本上采用了梁思成 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极高独创性的构思。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 的含义是什么?【阅读点拨】 wenzhangzuozhe“千篇一律”原为贬义词,指单调的重复、 毫无变化的情况。在本文中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 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二者辨证统一。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 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 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 盾,相互统一。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 变化的辩证统一体。课文副标题为“音

6、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 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 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 什么?“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 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 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 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 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 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 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 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 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 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

7、通的艺术规律。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 尤为重要。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 几个意思: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 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 合的持续。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 因为作品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 与,便同时产生了时间的持续;在有“持续性 ”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 点。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 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 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 时间持

8、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 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 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 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 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整图)(局部)”和李公麟的“放牧 图”为例来说明。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 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 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 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 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

9、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 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 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 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 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 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 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 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 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 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 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 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

10、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 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 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 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 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 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 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 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 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 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 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 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 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

11、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 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 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 内容。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 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 见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 易。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 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 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 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 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 语有模糊性。【课外拓展】 wenzhangzuoz

12、he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 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 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 性的语言时,结合着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 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 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 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 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 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 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 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 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 解能力的读者

13、的理解深度相等同?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 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 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 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 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 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 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王朝闻月与指月(节选)7以下不能作为“它(艺术客体)对观 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的依据的一项是( )A观赏主体是有个性的、有社会经验的, 且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B观赏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感受 个性常常是千差万别的。C观赏主体掌握艺术客体的内在意义

14、时, 会有哪怕是短暂的思考。D观赏主体在接触艺术客体的时候,结合 着自己的特殊的感受。C 8第五、六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例子 想要说明的一项是 ( )A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老妪 对诗歌的理解要深刻得多。B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 ,决定了审美个性的差别。C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 就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D对同一艺术客体的理解可能是完全对立 的,而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B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文是讲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理解的模 糊性及消除模糊性的方法。B“扯倒叶叶藤藤动”这类艺术语言生动 ,富有概括性,能够普遍地流行。C造成艺术语言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它未能直接说出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D有所思索才能引起审美的敏感,“不假 思索”的说法有片面性。A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 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 。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 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 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悟。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 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