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995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22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稿)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稿)项目编号:任 务 书 编 号:川国土资函 20041194 号文工作起止年限: 2004年 11 月2005 年 6 月项目负责人: 张远明报 告 主 编:杨学之报告编写人:杨学之胡长顺郝红兵张远明郑前明黄扬荣张月胜单位负责人: 袁永旭总工:赵松江提交单位: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提交时间:二零零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11.1 指导思想 11.2 规划原则 11.2.1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2、11.2.2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分批进行治理 11.2.3 坚持按灾害种类整治,突出重点灾种的防治 21.2.4 按轻重缓急区别对待的原则 21.2.5 坚持群测群防群治的原则 21.2.6 坚持地质灾害分级管理的原则 21.2.7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的原则 3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42.1 总体目标 42.2 近期目标 42.3 中期目标 42.4 远期目标 4第三章防治分区划分和评价 63.1 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和方法 63.2 分区评价 73.2.1 田坝河河谷谷坡及山麓坡脚地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 73.2.2 尼日河、大渡河谷谷坡及山麓坡脚地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3、2)103.2.3 斯觉河沿岸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1) 103.2.4 甘洛河中下游沿岸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2) 113.2.5 县城西部中山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3) 113.2.6 甘洛县四周高山地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123.3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123.3.1 重点灾种 123.3.2 重点防治区 123.3.3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段 123.3.4 重点地质灾害防治点 13第四章防治方案 154.1 总体部署及主要内容 154.2 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 164.3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164.3.1 地质灾害监测责任的落实 164.3.2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74.3.

4、3 监测措施 174.3.4 监测系统的动态管理 194.4 地质灾害预报 204.5 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防御预案 204.5.1 防灾责任落实 214.5.2 预警信号的制定 224.5.3 预定疏散路线的制定 224.5.4 地质灾害临灾判据 224.5.5 抢险救援措施 234.6 工程治理方案 244.7 生物防治方案 254.8 避让方案 264.8.1 对受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方案 264.8.2 工程建设对地质灾害的避让方案 264.9 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 27第五章防治方案实施安排 295.1 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规划的确定 295.2 近期防治规划( 2006年2010 年) 29

5、5.3 中期防治规划( 2011年2015 年) 315.4 远期防治规划( 2016年2020 年) 32第六章实施防治规划的保证措施 356.1 行政管理措施 356.2 技术措施 366.2.1 人员配备 366.2.2 教育指导 366.3 资金保障措施 366.4 抢险救灾措施 36第七章预期效果 381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原则1.1 指导思想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针对甘洛县所发生的,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危及甘洛县重要城镇、重要工程设施、 重要居民点的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的基础上,

6、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分期分批地实施以监测、工程治理、 搬迁避让和生物防治工程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改善甘洛县地质生态环境, 力争在规划期间内使甘洛县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为甘洛县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1.2 规划原则1.2.1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还没有产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应采取预防为主, 采取生物措施,保护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地质生态环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新的地质灾害,特别注意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评工作, 避免因城镇建设、 矿产开发以及甘洛河、 尼日河梯级开发等工程

7、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对已发生且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 对其它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和简单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当地政府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措施, 包括完善管理机构、 管理办法, 加强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变处理能力。通过综合治理,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治理工程发挥长久效益。1.2.2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分批进行治理甘洛县境内地质灾害发育, 危害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结合甘洛县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的基础上,对甘洛境

8、内的地质灾害进行有重点的, 分期分批的治理规划。 因此防治规划应在综合分析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甘洛县实际情况, 有重点地治理一批危害严重,制约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危及甘洛县城及甘洛河、田坝河、尼日河、斯觉河等重要河流的地质灾害,为当地政府制订出具操作2 性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对重点地区和地段及重点的地质灾害点先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将甘洛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2.3 坚持按灾害种类整治,突出重点灾种的防治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在总体防灾规划指导下,按灾害种类进行防治,才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对症下药,保证所投入的人、财、物发挥最大的防灾效益。滑坡

9、和泥石流是甘洛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灾种, 因此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滑坡和泥石流为重点。1.2.4 按轻重缓急区别对待的原则甘洛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应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根据本县具体的人、财、物情况合理安排防治工作。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对那些威胁重要城镇、重要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要优先安排,进行重点防治。对危害农业、毁坏森林和土地资源的灾害也要积极地进行防治。按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分轻重缓急逐一落实。据此,对甘洛县城及甘洛河、田坝河、尼日河、斯觉河流域等地段的地质灾害应作为治理重点,优先考虑治理。1.2.5 坚持群测

10、群防群治的原则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落实监测责任, 大力宣传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系统时首先要落实责任,对各地质灾害点落实群测人员和村、 乡各级责任人员,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群测人员和各级责任人员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定期上报(周报或月报制度) 和一旦出现险情时的速报制度,加强群众地质灾害基本知识教育,建立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抢险救灾措施,并对系统进行动态管理。1.2.6 坚持地质灾害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对地质灾害实施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危害达特大

11、型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进行防治,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市级政府部门负责防治,对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县政府部门负责防治,对小型地质灾害则由县、乡政府部门负责防治。3 1.2.7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的原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除按照地质灾害规模和危害程度实施分级管理外,还应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对重大地质灾害点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无法落实防治主体的,各级政府部门应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目标2.1 总体目标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地质灾害采取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和生物防治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及地

12、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健全, 使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得以有效防治,县域内地质灾害得以有效控制, 将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地方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确保一方平安, 为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2 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指未来五年内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按照防治规划原则, 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应全面规划、 突出重点, 根据甘洛县实际情况, 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治理。 据此甘洛县地质灾害近期防治目标是,对甘洛县危害严重的地区、 地段和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主要是威胁甘洛县城、甘洛河、田坝河、尼日河等经济相对发达, 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同时建立健全全县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

13、测网络和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 完善甘洛县群测群防群治体系,使甘洛县重点地质灾害的危害得以有效控制。2.3 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指未来十年内甘洛县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在中期防治目标范围内,应在巩固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之上,扩大地质灾害防治范围, 从重点防治地区、地段和地质灾害点扩大到次重点地区、地段和地质灾害点, 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并确保全县群测群防群治体系正常有效运转,使全县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得以有效控制。2.4 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指未来十五年内甘洛县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在实现地质灾害中期防治目标的基础上, 宜致力于全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治体系

14、的持续有效运转,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搬迁避让工作和工程治理工作,辅以生物工程,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措施,实现全县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 全面改善甘洛县地质生态环境, 使甘洛县地质灾5 害隐患点全部得到有效控制。6 第三章防治分区划分和评价3.1 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和方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实施有重点的、分轻重缓急分别加以防治。为此,首先应对全县进行防治分区,在面上按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等三级防治分区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分轻重缓急对地质灾害加以防治。甘洛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 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为出发点,本着从甘洛县地质灾害发

15、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出发,综合分析甘洛县地质环境特征、气象水文特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情况,并从甘洛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甘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划分防治分区, 以便编制可操作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依据甘洛县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及甘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甘洛县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各分区内再根据灾害防治类型、地质条件及危害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亚区和重点防治地段,并明确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根据上述原则,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大, 人口分布相

16、对集中,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较大,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地区;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较好, 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则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其它地区作为地质灾害的一般防治区。在县域范围内, 对小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的地段划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地段。对单个地质灾害点则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详见“调查与区划报告”第5章)和危害程度(详见“调查与区划报告”第3 章) ,将其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和一般防治点, 通常危险性大, 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为重点防治点,危险性和危害程度次之的为次重点防治点,其它点作为一般防治点。 其分级标准如表 31。7 表 31 地质灾害点防治分级标准危害程度 危险性特重度重度中度轻度大重点重点次重点次重点 中次重点次重点一般一般 小一般一般一般一般此外,在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中也体现一致性原则,即重点防治分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段和地质灾害点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3.2 分区评价根据上述原则将甘洛县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