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

上传人:ZJ****2 文档编号:5172850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 (夫战,勇气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夫战,勇气也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策略题型分析默写:每周一诗(H、S版各十首,新教材共九首,上下句默写 )文言文( H、S版、新教材各十篇,有理解性默写) 加点字:共120个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文言文 H版:共二十五篇、S版共二十七 篇、新教材共二十七篇文学常识、句子翻译、课文(语段 )理解;课外文言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 得到启示或说明道理)由于普陀区各学校使用H版的居多,所以下面的分析 以H版为主,兼顾新教材与S版默写试题举例(以近年中考为例)一、关注名句:如06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新教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H版);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

2、还(S版)。如05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02年);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03年)。如01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二、关注对偶句:如06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04 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01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三、关注H版、S版、新教材共同默写篇目的文章:如06年:日光下 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三种教材的默写全部涉及到此题)。四、关注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如06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H 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新教材)。默写诗歌注意事项一、错别字:主要表现为“音同字不同”和“笔划部首”运用错误 。如:青春作(做)伴好还

3、乡;影布(部)石上;万里长征人未(末 )还;幸(士)甚至哉;惊起一滩鸥(欧)鹭。友情提醒:竹喧(暄)归浣女。箫(萧)鼓追随春社近。昼出 耘田夜绩(织)麻。常记溪(西)亭日暮。江山代有才人(人才 出。茅檐长(常)扫净无苔。留取丹心照汗(汉)青。二、诗句举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点明中心的句子);秋风萧(箫)瑟,洪波涌起。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常)使英雄泪满襟(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句子)。山 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对偶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老骥伏 枥,志

4、在千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文章默写注意事项一、审题是关键,应该讲题目中的提示语是很清楚的:如06年H版“ 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S版“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大风扬积雪击 面);新教材“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胸怀大志的巨子”(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哉)难度都不大。句子举例(请大家重视点击里的“阅读指南”):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千古名句)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表现了唐雎抵制秦王的骗局) 。4、彼竭我盈(表现了曹刿把握出击的时机)。二、重视共有篇目

5、的复习:桃花源记、曹刿论战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陋室铭中表现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加点字复习注意事项一、复习要全面:点击上“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中120个(考试范 围)必须掌握。二、关注以下几种情况:1、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无论、交通、病、鄙、彻2、词性活用:生(使-活)、亡(使-遭到灭亡)3、通假字:属同嘱、说同悦、食同饲、汤同烫4、古词今用:如06年其许寡人:古义:答应 今用:许诺;兵甲 已足:古义:足够 今用:足够。如05年全石以为底:古义:完整 今用:全部。如04年远小人:古义:疏远 今用:离她远一点。三、友情提

6、醒:关注古词今用的字,06年三个版本的考题均考这一 类字H版:许、好(喜欢) S版:止(停止)、足 新教材:异 奇异、竭:尽(水枯竭了)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一、文学常识:作者、朝代、选自是必须掌握的。05、06年的考题 都为“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二、句子翻译:以点击上的翻译为准。1、关键字词必须翻译准确比如06年的“锦鳞游泳”、“临溪而渔” 、“无论魏晋”;05年的“惟手熟尔”、“驴不胜怒”。三、课文理解:05年全部是考概括题:H版概括文章主旨;S版概括人 物特点;新教材概括文章内容。06年全部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都是节选的语段。因此,千万要认真复习点击上每篇文

7、章的阅读 指南,尤其是对段落层次的分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 、二段论证了什么道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2、省略的部分可以补全如05年“与衣裳”缺主语,补主语“刺史”。 3、友情提醒:每天花十分钟时间认认真真地看两篇文章的翻译 ,把它作为微型小说来读,必有收获。以H版考生为例,共有 25篇,如果去掉0106年已考过的课文,剩余19篇,十天一 个循环,离中考就算还有50天,5个循环下来,不熟也难。即使 以25篇计算,至少也有4个循环,同样是不熟也难。试题举例H版:今之学者读古人书-何暇论人哉!(弈喻第二段)一、本文作者是清朝的钱大昕潜研堂文集选自二、翻译句子: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

8、乎?关键字:度推测三、上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分析:这是典型的考你对段落理解程度的题目,所以你不能回 答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答案。要从这个语段入手,点击中分析很清楚:要把注意力放到检查自 己的缺点和错误上去。新教材:勉学全文共三段,要弄清每一段所阐述的道理,针 对不同的段落回答问题。第一段: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阐明“固须早教”的观点 第三段: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关注战争类题材的文章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 周亚夫军细柳以及生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课外文言文复习策略一、加点字的解释很可能是课内知识在课外的迁移。如06年的“使”: 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

9、使命);“居”:过了(“居 十日”扁鹊见蔡桓公)05年的“徙”:迁移(“非死则徙尔”捕蛇者 说);“去”:离开(“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二、句子翻译:要么直接翻译,要么是选择题。直接翻译要抓住关键字 的解释和文言句式的特殊性,比如倒装句等。例如:05年中考翻译“是 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一句。其中“巧于用昼”和“拙于用夕”就是“用于 昼巧”和“用于夕拙”也就是“用在白天巧妙,用在晚上笨拙”的意思。如果 硬翻译就成了“巧妙在用白天,笨拙在用晚上”明显不通顺。06年是选择 题,尽可能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去做,不要以为选择题是最容易的。如 秦西巴纵麑一文,考生如读懂文章的话运用排除法可以直接将A、 C

10、两个答案去掉,剩下的B、D只要对照原文很容易选择。 三、道理与启示:用比较通俗的解释,道理就是“就事论事”,启示是“ 拓展引申”。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道理是“讳疾忌医必将带来灾祸 ”。启示是“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中考05年考的是道理,06年考的是启示,其实两者是一致的,我觉得 中考时我们应该多从启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友情提醒:注意小括号里的提示。(用文中的话回答)、(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试题举例(选自初中文言文读本 )一、加点字解释:1、东施效颦(皱眉头):这个效字,在点击上的解释是“见效(不 效则治臣之罪);重任(讨贼兴复之效)”。很显然,这两个解释都不

11、适用于此题(可用代入原文法检查)。怎么办?建议先尝试组词解释法 ,比如“效”可组词为“效果、效仿等”同样使用代入原文法检查,可得知 “效仿”最恰当。其他如考到点击上没出现的字,同样先尝试组词解 释法,如“击鼓戏民”:戏弄;“过击之也”:过失;“齐大饥”:饥荒。2、“麋因得矣”(选自猎者得麋):通过组词解释法我们可能会有“ 得到”这个义项,代入原文明显感到不通顺,由文中得知,这是发生在 猎者和麋鹿之间的故事,对猎者而言,解释“捕获”、“抓到”就更恰当了 。二、句子翻译(直译结合意译):1、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选自刻削之道):这 句话的翻译比较难,如照直翻译是:做事情也是这样,因

12、为它不可以恢 复,那么事情就很少失败。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它补写一句话,在不改变 句子本意的前提下,让句子前后意思连贯,用小括号加以区别。2、友情提醒:碰到难句,要学会使用小括号把句子翻译完整。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可以恢复挽回的,(开始就要特别 小心),那么事情就很少失败。试题举例(选自初中文言文读本 )狡狐搏雉夫狐之搏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 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稚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 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卑体弥耳:趴下身子,耷拉耳 朵;瞋目植睹:瞪大眼睛,抬起身子盯着野鸡)一、加点字解释:雉见而信之: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非直禽兽 之诈计也: 信:相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使:假使(组词解释)见:显现 (不要翻译成看见,代入原文检查)直:只是(读懂上下文) 二、句子翻译: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 直译:人伪装互相欺骗,不只是禽兽这点欺诈的手段了。 意译:人们伪装(自己)互相欺骗,比禽兽还要狡猾得多啊。三、本故事,从“雉”的角度说明了 的道理;从“狐”的角度说明 了 的道理。从“雉”的角度说明了如果不能识破假象,必定带来灾难的道理;从“狐” 的角度说明了做事要讲究策略,善于隐蔽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