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6621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刘大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大木:王俭、司马光、田余庆:汉武帝的三个制造者(新京报 20160305B12-13版)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耗尽民力,声名不免有些瑕疵。已故的史学大家田 余庆先生在名作论“ 轮台诏 ” 中发现汉武帝晚年由 “ 崇武” 转为“ 守文” , 发罪己诏, 使汉朝免亡国之祸,仍不失为明君。该文论证严密,框架精巧,发表以来,获海 内外学人的认同, 几成定论,其结论在各类大中学生教科书里和影视作品里都被 采纳,影响甚大。 要想挑战这样的一篇名作, 乃至于挑战学界已然形成的一种共 识, 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要勇气,敢于拿出自己的材料和论证; 二要底气, 拿出的东西得是站得住脚的。 这两点,辛德勇教

2、授都具备, 作为研究古文献学的 专家, 他历时五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几乎翻遍了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资料, 一路爬梳辨难,写成了制造汉武帝一书。据他讲,这本书在2014 年便已完 稿, 在联系出版的过程中颇费了一番周折。该著在 2015 年面世,对史学界来讲, 不能不说是一件颇富冲击力的事。 很少有人能真的将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是最有权势的帝王亦复如是, 他们可以掌控人的生死, 但却难以把握后世对他的评价,一位有幸名传后世的帝 王,即使在千载之下,也难逃口舌笔墨之灾。 辛德勇的小册子 制造汉武帝 以抽丝剥茧之手法, 揭开了古人是如何出于 个人意志和政治的目的而制造出一个他们所“ 需要”

3、的汉武帝形象,但也从另一个 角度说明, 历史史实与历史书写之间, 确实隔着一层厚厚的时间纱帐,这层纱帐 既可以视为一种遮蔽史实的障翳,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想象的空间, 而正是这一空 间,给每一个时代提供了 “ 制造” 历史的可能性,历史也因之变得丰富多彩,这种 制造过程,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用侦探小说手法进行知识考掘 田余庆先生一向有史学界侦探之美誉,应属神探一级。 辛德勇先生竟然从这 个神探的逻辑里发现了漏洞, 而且是致命的漏洞 史料的真伪问题 。若想驳倒 田先生的观点, 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但辛教授并未停下脚步, 他进一步追溯史料 错误的源头,一头扎进自两汉到明清的浩繁的文献之中,穿梭于史学、

4、经学、考 古学、 文学多个领域之间,严格遵循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在资料空白处, 选择最符合常理的推论, 最后他考掘出了汉武帝形象的三个制造者:王俭、司马 光、田余庆。因此, 制造汉武帝与其说是对田先生的观点提出挑战,毋宁说 是在继承田先生方法的基础上对制造汉武帝形象这一历史问题的知识考掘。在此 过程中,辛教授厘清了 资治通鉴 这部著作的史料问题 司马光编著时带有 很强的主观性, 这与我们得到的关于这一方面的常识大不相同。他还给汉武春 秋这本残卷的作者 提供了合理的推论。这两处堪称是此书的两大亮点。 读这本书就如同读一本侦探小说,总是想尽快知道幕后真凶。 但是,侦探小 说往往用倒叙展示侦

5、探推理的过程,若要更方便地看清真相, 还需把内容倒过来 编排这本书也同样如此,请让笔者把三位制造者的制造过程展示出来:王俭始作俑者,游戏之作 生活在南朝刘宋萧齐时期的王俭, 他的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儿东阳公主, 父亲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僧绰。宋文帝担心帝位不稳, 猜疑宗室大臣, 信任小人(如徐湛之)和酷吏(如江湛),残忍嗜杀。太子刘劭不满,多番与徐、江两位 权臣发生冲突,以致与文帝关系恶化, 不能安于其位。东阳公主引荐巫师给太子。 刘劭在宫内行巫蛊之术,诅咒宋文帝早死,事情败露,起兵反叛。此前,东阳公 主已死。太子进入宫中,翻出当时的奏折,其中有王僧绰出谋平叛的内容,杀王 僧绰。王俭自幼由叔父

6、养大,身处乱局,感于身世,由宋文帝想起了晚年的汉武 帝,又不能明言,只得在神异故事汉武春秋里塑造了一个“ 守文” 的戾太子的 形象和一个晚年后悔冤杀太子的汉武帝形象。 神仙家一类的书写作手法与庄子相似,多有怪诞内容,常借帝王设喻说 理,实本无其事。 据辛德勇考证, 汉武帝谓戾太子不类己的故事可能还有两个原 型,一是汉高祖刘邦认为汉惠帝不类己,二是汉宣帝认为汉元帝不类己。这是此 书第五、六章的内容。 辛教授认可余嘉锡先生的考证:汉武春秋的作者就是 王俭。这一认可有三个理由,一是文本的特征,二是周树人诸人的论断,三是王 俭特殊的身世。第三个理由是辛教授的贡献。作为汉武帝形象的第一个制造者, 王俭只

7、为浇灌胸中块垒,游戏之作,应该也无人当真。司马光学问是幌子,方向是庙堂 近六百年后,赵宋时代有人“ 别有用心 ” 地当了真。这人就是司马光。王俭恐 怕只是随口说说发发牢骚, 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司马光正面对王安石变法, 他编撰资治通鉴的宗旨就是有利于现实政治,这个目的与王安石编三经新 意如出一辙。两人的目标都不是单纯的学问,经学史学只是幌子,根本的方向 是庙堂的位置。 汉代是帝制辉煌的时代, 汉武帝又是汉代君主里的杰出代表,若 能将其描述成晚年悔过的明君,必能影响当时的皇帝。 可是,关于西汉的史料除 了史记外, 只有班固的汉书,这两部书里都没有关于武帝晚年悔过的标 志性的记载 。有此类表示

8、的只有汉书 西域传里 “ 轮台诏 ”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 司马光的需要。 幸好,还有两部关于西汉的小说:汉武春秋和飞燕外传。尤其是前 一部, 明确表明汉武帝与太子的矛盾是因政见不同,且晚年的武帝确有悔过之意。 将这本小说里关于汉武帝的内容抽出来,然后与汉书 里的相关内容合在一起 进行编排,创造出一个汉武帝形象来。 这一次,明君汉武帝的形象由小说入历史, 实现了一个飞跃。 当然,司马光对历史的 “ 创作” 并不止这一例,如为说明“ 女祸” (红颜祸水) 问题,他不惜借用飞燕外传里的资料,而飞燕外传是一本六朝人的情色 小说。道学味道极浓的司马光要在一本情色小说里扒出资料来,无异于从大粪里 抠出金子

9、来,当真是用心良苦。为塑造唐太宗爱好和平的形象,司马光借用贞 观政要里太宗拒绝康国内附的例子。为塑造隋炀帝十恶不赦的暴君形象,司马 光刻意选择大业杂记里的资料,而对隋书炀帝纪与元和郡县图志里 的记载视而不见。 其实,南宋的朱熹、 吕祖谦诸人 已经看出司马光运用史料主观 性太强的问题 , 后世学人像赵翼、 内藤虎次郎、钱穆也有觉察。可是,晚尽以来, 号称精于文献研究的学人如崔万秋、 王树民、 柴德赓等人却大肆宣扬 资治通鉴 的史料功夫如何扎实, 如何客观。 以至于误导了一大批学人, 田余庆先生就是其 中之一。田余庆认假为真,再做发挥 田先生是真诚相信司马光的,在论“ 轮台诏 ” 里他特意为资治通

10、鉴的 史料问题作了说明。根据资治通鉴的描述,田先生认定汉武帝晚年有悔于以 往穷兵黩武的政策, “ 轮台诏 ” 的发布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顺藤摸瓜,他发现 戾太子为 “ 守文” 之主,汉武帝是 “ 崇武” 之君,两人在治国方略上有矛盾冲突。戾 太子身边多有方正贤良之士, 武帝殿上多有功名利禄之臣。 当两股势力矛盾激化 到不可调和时,就发生了 “ 巫蛊之变 ” ,太子举兵反叛,武帝下令镇压,太子兵败 身死。后来经田千秋的劝说,汉武帝痛悔不已,故而下诏罪己,改变国策。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解读汉书 西域传 里的记载,辛德勇发现轮 台诏不是政策根本转变的标志性文件,而只是暂时的策略性调整。 其次

11、,根据 盐 铁论反映的情况,汉昭帝时代武帝的政策一直维持着,霍光掌握政权,主持武 帝财政政策的桑弘羊一直在任。 真正的转变实际上是从汉元帝时代开始的。再次, 戾太子并非守文之主,戾字的谥号是汉宣帝定下来的,“ 不悔前过曰戾 ” 。戾太子 确实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还举兵反叛,从不曾悔过。 作为太子的老师,石德不顾太子安危,只求苟全自家性命,鼓动太子谋反, 实为小人。戾太子喜欢谷梁传胜过公羊传,并不是从理论上的喜欢,以 他的年龄( 16 岁上下),当时恐怕还根本弄不清这两部经书的思想差异。更切 近实情的推断是: 谷梁传所宣扬的理念对地位不稳的太子更有利。此时的皇 后卫子夫因年老色衰已经失去了汉武

12、帝的宠信,太子的地位摇摇欲坠。 此处辛教 授比较细读了三部经书开头的文字,重点解读了谷梁传的开头,展示了他在 经学方面的修养。 堪为全书的第三大亮点。 最后,那支玉门花海汉代烽燧的汉简 上的汉皇诏书, 据考证其作者更可能是汉高祖而非汉武帝。如此一来, 支撑田先 生结论的几根柱子便全部被拔掉,他所建构的论断也如同空中楼阁一般,轰然倒 塌。 这便是这本制造汉武帝揭示的历史真相:始作俑者是王俭,司马光引小 说入史,弄假成真,田余庆认假为真,再作发挥,完成了对汉武帝形象的完美塑 造。 一本还原历史真相的求真之作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翻案之作, 不如说是一本还原历史真相的求真之作。作者 曾有言:学术研究的宗

13、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及其内在本质,求真是它的 第一要义。因此,讨论学术问题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感情好尚。 虽说在历史学家海登 怀特诸人看来:所有的历史文本都是一种建构。 但是, 只要建构的材料 史料出了问题, 再精密的建构也会受到致命的攻击。造成之 结果,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可以说,作者与田余庆先生在史料的占有上几乎没有区别,不同的是, 对史 料的解读和使用。 在爬梳史料文献的过程中, 辛德勇多方面借鉴了前辈学人的成 果,比如南宋的朱熹、 吕祖谦,清代的赵翼,日本的内藤虎次郎, 民国的钱穆等。 他秉承的原则是:据可信之资料,依常识之判断。 阅读此

14、书,尚有三点所得可以分享: 一是还原了汉武帝等明君形象的本来面 目,绝非资治通鉴里所描述的那样尽善尽美。对帝王乃至其他历史人物的分 析评价, 本书都有一个示范作用: 要根据可靠的史料客观地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万不可盲从; 二是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是根基所在,若史料出了问题, 分析论断 将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往可靠史料里掺假固是史学大忌, 若史料掌握得不全面, 也极有可能弄成误判;这一点上不可迷信任何权威,要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三是资治通鉴虽有诸多问题,但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信 息量大,仍不失为学习国史极好的入门书。只是阅读时需有正确方法, 应遵循朱 熹、钱穆、黄永年诸位学人

15、的思路:先读正史,再读通鉴。 【话题延伸】 看现代人如何制造汉武帝 太史公:史官也可能被皇上收买, 对皇上的全部不公行为和所有的失误只字 不提,把经过涂脂抹粉后的皇上的形象留给历史。 汉武帝:嗯,这样做朕以为并无不可,不过,看来不论如何朕都完全在你的 掌握之中了? 太史公:不是在我的掌握之中,陛下,而是在历史的掌握之中。臣只是历史 的卑微的仆人。 埃尔文 魏克德汉武帝和太史公 无论是杨生民下笔审慎的 汉武帝传 ,还是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那本从 汉武帝内闱起笔的汉武帝传,抑或是德国剧作家埃尔文 魏克德意味深长的 讽刺戏剧汉武帝与太史公 ,都从各自的角度制造出一个别具意义的汉武帝形 象,从某种意义

16、上来说,也许这种制造过程,比历史史实本身更值得我们思考。 汉武帝传 作者:杨生民 人民出版社2015 年 2 月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 “ 秦皇汉武 ” 并称,可见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 位。本稿是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 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书中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 史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 对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历史人物 (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也做了比较完整、客观的描述。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作者:姜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 一代雄主汉武大帝, 内强皇权, 外服四夷, 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 起,奠定中华 2000 年帝制格局。然而,他又迷信方术、穷兵黩武,几乎将汉王 朝推到崩溃的边缘。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三位历史学家,三个不同的时代, 讲述了汉武帝三张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