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21716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基础幻灯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章 健康與疾病的生理基礎第 一 節 神 經 系 統一、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前腦、小腦、腦幹和脊髓。1、前腦位於腦部最上端站立,包括終腦邊緣系統 、大腦、間腦視丘、下視丘。1大腦腦部最頂端,是指揮中樞,分髓質白色、皮質灰色,大腦皮質由六層神經細胞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控制身體右半部,與語言功能有關;右半球控制身體左半部,與視覺、聽覺、形態與空間關係辨認有關。2邊緣系統位於終腦與間腦交接處,為環狀視丘的一個鈴狀物,與動機性行為有關。3視丘大腦訊息流程中繼站,也是對外輸出訊息的傳遞站。4下視丘掌控人類動機、情緒行為、人體內調節恆定狀態重要結構,與飢渴、飽足、性活

2、動等生理性動機行為息息相關。下視丘特定部位被切除或破壞,會表現過度飲食或絕食現象。下視丘是人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溝通的橋樑,在人體適應壓力機轉中,扮演重要角色。二、小腦控制人類運動與身體平衡狀態,小腦受損傷,動作會失控不協調。 三、 腦 幹與大腦及大腦皮質相較,腦幹為原始腦,掌握調節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及睡眠等維生功能。包括中腦、網狀系統、腦橋及延腦。1、中腦位於腦的中心點,控制肌肉運動的重要結構,罹患帕金森病人,因這一區域受損傷,而顫抖或身體僵直症狀出現。2、網狀系統與視丘相連,控制睡眠、覺醒及注意等意識狀態,陷入長期昏迷病人,因網狀系統受損傷。3、腦橋與小腦相連,和眼球運動、面部表情、

3、咀嚼及統合身體兩側肌肉運動有關。4、延腦在腦幹底部,與脊髓相連,控制生命跡象如呼吸、心跳、血管之舒張。小兒麻痺症損及延腦,須依賴人工呼吸器。二、 周 圍 神 經 系 統包括身體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1、身體神經系統連結大腦中樞與身體感受與運動間神經通路系統。2、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為連結脊髓與體內如心臟、肺臟、胃、血管及腺體的管道。交感神經系統具啟動身體能源、增強個體適應能力作用,具體作用在增快心跳速率、擴張氣管、刺激分泌腎上腺素、刺激肝醣分泌、降低血液流向皮膚及消化器官流量、抑制胃腸蠕動。副交感神經主要為身體能量儲存。 第 二 節 內 分 泌 系 統由腺體組成,扮演溝通與

4、聯繫功能,包括腦下腺、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腺、性腺。 內分泌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不同處:內分泌系統經由分泌、釋放荷爾蒙進入血液,由血液將荷爾蒙帶往身體各部位;神經系統經由神經間傳導達到訊息傳遞功能。1、腦下腺體體內連結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關鍵結構,具管制其他腺體分泌功能,有腺王之稱。 神 經 系 統 如 何 與 內 分 泌 系 統 連 結 應 付 壓 力神經系統的下視丘以化學傳導物質方式與內分泌系統的腦下腺連結,腦下腺再分泌荷爾蒙控制其他腺體運作。人體因應環境壓力及挑戰時,下視丘釋放促腎上腺皮質素分泌的化學物質,腦下腺在接收此物質後,會釋放促腎上腺素分泌的荷爾蒙ACTH,ATCH經血液流至

5、腎上腺,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以備因應壓力與挑戰。3、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與身體新陳代謝速率及生長速率有關。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足,造成侏儒及智能不足;機能亢進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緊張、顫抖、失眠、體重減輕。2、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與交感神經協同,造成身體能量釋放。5、胰腺調節血液中血糖濃度,分泌昇醣素及胰島素。昇醣素會增加血糖濃度,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糖尿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血液中血糖濃度持續過高,形成 高血糖症,患者須飲食控制及服用或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 4、胸腺發展抗體及免疫力的重要結構,幼年時體積及活動力較大,青春期後逐漸縮小。第 三 節 呼 吸 系

6、統第 四 節 消 化 系 統第 五 節 心 臟 血 管 系 統第 六 節 免 疫 系 統 抗 原細菌、黴菌或病毒等,會經由各種管道侵入人體的微小物質。 病毒由蛋白質及核酸的組成物,侵入人體細胞,取代基因結構,藉由該細胞製造更多病毒感染別的細 胞,如流行性感冒、愛滋病。 免疫系統包括淋巴結、淋巴及免疫反應。 淋 巴 結狀似豌豆的海綿組織,遍佈全身,內有過濾組織,淋 巴結與淋巴結間由淋巴管相連接,淋巴結與淋巴管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有些癌細胞經由淋巴及血液轉移,造成癌細胞蔓延。 脾 臟位於腹部左上側,功能類似大型淋巴結,唯獨穿越其中是血液而非淋巴,具有濾除抗原及移除損壞紅血球功能。 淋巴細胞:

7、分吞噬細胞、T細胞1、吞噬細胞功能類似體內清道夫,具非特定對象免疫作用能力,會吞噬經由呼吸道進入進入肺部的塵埃,吸煙者戒菸後,吞噬細胞會逐漸清理堆積肺部污物,使變黑肺部恢復健康色澤;長期吸煙會減少吞噬細胞在肺中數目,增加異物在肺中堆積。2、淋巴球對象特定之免疫作用,以細胞為主主要攻擊人體已遭病毒入侵細胞,如癌細胞及抗體為主在細菌、黴菌、病毒等異物侵入,未侵入細胞前的免疫作用,作用地點在血液、淋巴等體液進行,故稱體液免疫 。 免 疫 反 應分為細胞免疫、抗體免疫。 一、細胞免疫T 細胞:細胞層面免疫作用執行者,是一種淋巴球,因成熟於胸腺故稱T 細胞,針對體內已遭抗原入侵細胞進行免疫作用。 T 細

8、 胞 依 功 能 分1、殺手細胞:戰鬥尖兵,攻擊或摧毀外來細胞。2、記憶細胞:辨認曾經入侵體內抗原,遭受某種抗原入侵證據,如 B 型肝炎。3、助手細胞:身體受感染後聚集於脾臟及淋巴結,刺激促進淋巴球增生。4、抑制細胞:和助手細胞均具調節細胞免疫及抗體免疫歷程功能。二、抗 體 免 疫經由抗體在血管、淋巴液及其他體液中消滅未進入細胞內抗原,抗原免疫又稱體液免疫。抗體由型淋巴球製造,成分是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質分子。 抗體的作用:1、減緩其行動速度,增加被吞噬細胞捕獲的機率。2、引來其他蛋白質附著,穿透抗原細胞膜,達到殺死抗原目的。3、形成B型記憶淋巴球,增強個體未來遭遇相同抗原入侵的免疫能力。 第 七

9、 節 生 殖 系 統第 4 章 健 康 行 為 個 論前 言 健 康 行 為個人實行有益健康,且可避免疾病或在疾病症狀未出現前能及早發現的活動,包括運動、均衡飲食、疾病篩檢、預防接種、戒菸,戴安全帽、規律運動是積極促進健康行為,避免吸菸或節制酒精使用是規避健康危害的行為。 健 康 行 為 的 重 要 性預防疾病、延長壽命Thomas McKeowan(1979) 檢視十七世紀後,著重控制肺結核、麻疹、天花等傳染病,主要以化學治療及疫苗控制,肺炎與流行性感冒死亡率下降以抗生素為主;但醫療發展對傳染病死亡率之貢獻不如環境衛生清潔及營養改善等因素重要。Doll & Peto (1981)分析所有癌症

10、死亡原因,估計有 75%癌症死亡與健康行為有關 ( 吸菸30%,飲酒過度 3%,飲食習慣 35%,性行為 7% )。Belloc & Breslow (1972)發現七種行為與健康長壽有關,1、每天睡眠達 78小時 2、每日吃早餐 3、不吸菸4、三餐間少吃零食 5、維持正常體重 6、不喝或少喝酒7、規律運動。 第 一 節 運 動第 二 節 肥 胖 與 體 重 控 制以身體質量指數 B M I 較受重視,正常值 18.524.,超過 27稱為肥胖。B M I = 個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肥胖的生理問題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關節疾病、癌症、高血壓及較高死亡率有關。男性肥胖在

11、上半身,較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女性肥胖在下半身,特別是大腿與臀部。 肥胖的心理問題易造成低自尊與不良形象。 有 關 肥 胖 的 信 念1969年 Maddox & Liederman 請一群醫師與醫學生檢視肥胖病人的性格,認為肥胖是愚笨 99% ,是不成功或弱者 90%,是懶惰 86%,是不美的 68%,是不快樂的64%,且多數學生不喜歡與肥胖者共事。對 510歲的小孩作檢視,對肥胖者的看法是負面的。 造 成 肥 胖 的 原 因一、生 理 理 論 1、遺 傳 理 論:生母體型對孩子體重影響較大。2、代 謝 理 論3、脂 肪 細 胞 理 論正常人脂肪細胞250350億個,嚴重肥胖者可能1,0001

12、250億個,成年期肥胖,主要是脂肪細胞變大。二、行 為 理 論1、身 體 活 動2、攝 食 行 為三、節 制 飲 食 理 論節制飲食有時會達到體重減輕;有時卻產生反效果。 體 重 控 制 的 處 理 搖 搖 飲 食許多人不斷嘗試減肥,不久又回復原有體重,這種體重減輕又回復的循環歷程。 減肥最好的方法是逐漸減輕體重,醫院減重班提供行為改變的技術包括:1、營養與運動諮詢。2、監測減肥者的食物攝取量。3、矯正不適當的攝食線索。4、改變飲食行為。5、訂定情境契約。6、認知重建。 冠 狀 動 脈 心 臟 病一、疾病的成因輸送到心臟的血液是經由冠狀動脈運送,冠狀動脈會因油脂堆積變窄造成動脈硬化現象形成冠狀

13、動脈心臟病。油脂變硬變厚血液阻塞心肌會缺乏氧氣與養分而壞死心肌梗塞。油脂未完全阻塞血液可供應不足量氧氣到心臟胸部疼痛心絞痛。 第 三 節 乳 房 自 我 檢 查篩檢行動以求早期偵測疾病行為,屬於保護性健康行為。 乳 房 自 我 檢 查 與 子宮 頸 抹 片 檢 查 的 重 要 性依據衛生署統計,民國 81年乳癌死亡率高達每十萬人6.76人;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另一個重要殺手,民國 76年每十萬人發生率為33.5人。因此乳房自我檢查與子宮頸抹片檢查,使病情早期發現早期診治,對病患生命延續與生活品質提昇有顯著效益。衛生署在預防子宮頸癌策略上,希望30歲以上婦女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自我檢查,

14、讓六分鐘護一生標語成為一種信念,並化成實際行為。 乳 房 自 我 檢 查 相 關 影 響 因 素針對醫院衛教頒婦女調查發現,有親友鼓勵、曾有乳房疾病史、聽過乳房自我檢查者,施作乳房自我檢查比率較高;阻礙檢查因素以缺乏對檢查技巧的認知與自信為主。影響檢查的正確因素,以指導來源最重要,報章雜誌介紹與婦女對乳癌知識次之。以健康信念模式最受研究者歡迎,用來預測乳房自我檢查,但整體解釋力小於25%。婦女因從未接觸乳房自我檢查示範衛教,缺乏認知;對檢查具認知的女性,認知與行動有差距,執行檢查正確率不到 30 %。因此加強醫護人員衛教宣導工作相當重要,一方面廣布乳房自我檢查資訊傳播,另一方面保障訊息正確性。

15、 第 四 節 香 菸一、 吸 菸 盛 行 率 與 健 康 危 害根據李蘭民國83年調查發現,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未吸菸60.1%、偶爾吸菸1.4%、經常吸菸25.4%、已戒菸13.1%。 台灣男性吸菸人口約一半,女性吸菸人口有逐年上升趨勢。香菸含尼古丁、一氧化碳、刺激物和致癌原,對人體健康有害,易導致肺癌、喉癌和慢性支氣管炎,其他如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潰瘍、胃炎、腦血管疾病 、心臟血管疾病、胰臟癌、腎臟癌、膀胱癌等,都與吸菸 行為有關。 吸 菸 的 誘 發 與 維 持台灣青少年吸菸的心理因素,多半與好奇、心煩、放鬆心情、無聊、建立自信、消除緊張、顯得帥氣;同學或朋友鼓勵、提神醒腦、反

16、抗權威有關;社會因素,包含父母吸菸、父母對孩子吸菸態度、同儕壓力、學校態度。父母吸菸時,孩子吸菸比率為父母未吸菸的兩倍,低自尊、課業表現不佳的學生,尤其是嗑藥的孩子,更容易成為長期吸菸者。 信 念 罹 患 性 嚴 重 性 成 本 效 益 期 待 誘 發社 會 因 素 父 母 行 為 父 母 信 念 同 儕 壓 力公共衛生介入 醫師勸告 工作場合介入 社區介入 政府政策維 持臨床介入 疾病觀點(如尼古丁替代劑) 社會學習觀點(如契約、自我管理等) 戒 斷 過 程 先 思 期 思 索 期 行 動 期 維 持 期自 助復 發復發預防 調 適 期 待 歸 因香 菸 濫 用 階 段 與 介 入 活 動酗 酒 的 盛 行 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