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083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度解析:印度软件产业为何如此发达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印度是 IT 人才的硅谷。在美国,超过18% 的微软员工,16%的 IBM 员工, 17%的网络人才和超过10%的医生, 21%的护士曾经在印度接受过教育。美国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通用电器、捷运公司甚至五角大楼都采用印度的软件。在硅谷的各大电脑公司里,有众多的印度人肩挑研究开发的大梁,连德国也已经宣布要从印度引进软件人才。

2、由于决策和定位得当,印度迅速崛起为一个软件生产大国,1990年其软件产值为5000万美元, 到 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值已达120 亿美元。印度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2008 年要实现软件出口500 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 下特点:首先是政府大力支持。据资料显示, 印度软件业自1993 年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 19981999年度印度软件业产值为39亿美元, 其中出口为26 亿多美元, 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出口国。印度软件业占据世界软件市场16.7% 以上的份额,印度软件产品大多输出到美国,其次是欧洲。印度的软件公司承揽了美

3、国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的运行软件,以及伦敦地铁的运行软件,其设计技术堪称一流。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称,80%的美国公司把印度作为国外软件来源的首选市场。难怪,微软的比尔。盖茨访印时惊呼:“21 世纪的软件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欧洲,而可能是印度。 ”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但印度政府的发展策略是从几个主要产业入手,使用有限的资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其成效就是使印度成为了世界软件第二大国。上世纪 80 年代初, 拉吉夫。 甘地政府明确提出:“ 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 世纪。 ”其政府推动和政策切入点就是软件业。1984 年印度政府

4、颁布了计算机政策,明确了软件业为产业,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和优惠(中国在2000 年国务院的18 号文才明确了软件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 。 1986 年印度政府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为软件生产提供了一切必需的投入,如提供进出口用汇便利、金融支持、人员培训、高速数额传输、简化投资和进出口手续等;并给予税收优惠,如免交国内货物税、进出口生产的软件全部用于出口的,可免交关税等等。其中,制订软件技术园区计划的政策成为印度软件腾飞的助燃剂。1990 年印度电子工业部宣布了首批3 个软件科技园区 ( STP) : 班加罗尔 ( BangaloRe) 、布巴内斯凡尔(Bnubaneshuar)

5、和浦那( Pona) ,1998 年又宣布了25个软件科技园区。在1984、 1986 年相继颁布的政策导引下,以软件科技园区为主的软件企业得到很大发展,软 件制造商收益不浅。1992 年设备和产业进口的许可证取消,加上在 80 年代拉吉夫。 甘地政府改变了过去的进口替代政策,强调:“ 凡是有利于技术更新、有利于出口的,无论是原料、中间产业还是资本成品都可以进口。” 这些相应政策,大大刺激了印度出口导向型的软件业发展。瓦杰帕伊政府成立后,确立要把印度变为“ 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 和 “ 信息革命时代先驱 ” 的目标,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莫拉索利。马朗说:“ 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我们不想错过席

6、卷全世界的这次信息产业革命。” 他还宣称: “ 我们要成为信息产业大国” 。瓦杰帕伊总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印度今后重点发展的两大知识型产业。1998 年瓦杰帕伊总理组建了“ 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 , 其组成人员相当广泛,拥有很大权力。该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2008 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明确提出用10 年时间在印度独立60 周年之时,实现“ 软件超级大国” 的目标,并确定2008 年印度软件业出口达 500亿美元的目标。该 IT 发展计划明确了信息产业为印度优先发展的产业,提出打破印度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经营的垄断局面,解决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改革税制,确保资金对信息软件

7、业的流入和支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完善电子商务和相关法律,并建议将政府预算的13%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政府的信息化。总之,IT 发展计划为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变革的动力和宏伟蓝图。为此,瓦杰帕伊政府组建了印度信息产业部,负责实施IT 发展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108 条建议。从拉吉夫。甘地、拉奥等,直至现在瓦杰帕伊政府10 多年持续不懈地努力,确实有力地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迅猛发展。科技园区助印度软件业腾飞首批宣布的3 个 STP 园区是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沿印南部两边海岸沿伸到浦那和布巴尔斯瓦尔,形成了地理上一个海岸大三角的分布,经过10 多年的摸索和发展,班加罗尔远远领先于其他两个边角

8、的STP 园区。其原因有:一是印度理工大学位于班加罗尔,使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发展有了技术和人才的依托,印度理工大学培养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软件工程师;另一原因是较早引进了跨国公司,如1986 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就在班加罗尔设立了卫星地面站,解决了高速数据传输的问题。德州仪器公司这一举动及其整个过程,打破了印度 25条政策设限。其后如美国路威尔公司等跨国公司亦相继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如今,班加罗尔已有200 多家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外国公司,被誉为“ 印度的硅谷 ” 。美国微软公司在安德拉邦首府海德拉尔的STP 设立了研发中心,美国的惠普、康柏、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日本富士通公司等都相继在印度的STP

9、 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印度的信息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安德拉邦(安德拉尔)、泰米纳德邦(金奈)和喀拉拉邦这几个相邻的邦,形成了印度南部的一个海岸三角。这几个邦的 STP 园区发展很快,大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在这几个邦的STP 园区,有材料称,印度软件出口的70%来自 STP 园区。1991 年印度政府允许STP 园区注册为独立机构,这样做可以避免当地政府的不必要干预, STP 园区的主管拥有广泛的权力,其服务意识亦很强,同时他们亦履行作为信息数据来源的职责,STP 园区与产业界保持很好的关系。与 STP 园区相应发挥作用的有全印软件业和服务公司协会(简称:NASSCOM )

10、 ,NASSCOM 积极参与了各项信息产业政策制定和推动,参与了制定2008 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 NASSCOM 规定超过10 个工程人员的软件公司必须在2000 年前通过ISO9000 认证,因而印度成为软件公司获ISO9000 认证最多的国家,也是CMM 5 级认证最多的国家。由于美国公司大量在印度设立研发机构,美国亦是印度软件产品最大的输入国,因而美国的H-1B 签证(专为外国高技术人员临时赴美而签发的入境签证)为印度人签证最多,1999 年印度技术人员获H-1B 签证人数为全美H-1B 总人数的47%. STP 园区的设立和推行,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滚雪球的效应,亦促进了印度经

11、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印度电子工业部的软件科技园区计划是成功的。安德拉邦政府的示范作用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有两个政府官员值得一提。一个是上世纪80 年代任印度电子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塞沙吉里(N.Seshagiri)博士,他是一系列促进印度软件业发展政策的推动者,90 年代时期,他任印度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参与了制定 2008 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更 值一提的是位于印度南方的安德拉邦政府首脑钱德巴布。奈杜( Chandrababu Naidu)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奈杜就在邦内推行了高层次的创新计划,他的创新计划用于吸引技术投资,并且推动行政部门的信息化,有效地确立了“ 电子政府 ” 的形象,使该邦的

12、政府部门,如财政、劳务、商业税收、农村发展、注册、灌溉、消费税收、警察等部门均实行信息化管理。奈杜的政策创新带来了强烈的周边效应和示范作用,使得相近的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相继制定了各邦的信息化计划,以上印度南方各邦所推行的信息化政策,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办公自动化、对信息企业的创业一条龙服务,发展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等相继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带旺和促进了印度南方地区信息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印度软件业的崛起,从地缘经济上看就是印度南方海岸三角各邦软件业的崛起,或者说是南方金三角各邦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安德拉邦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吸引美国微软公司在该邦首府海德拉尔设立研发中心的原因之一,

13、安德拉邦政府的2000 年远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安德拉邦将以信息技术为杠杆取得信息时代的领先地位,将安德拉邦建设成知识社会。” 因而,安德拉邦曾被人们誉为 “ 印度软件业的心脏” 。其次是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 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 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 万余人,政府还为250 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 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

14、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 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 所中学推出 “ 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 。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软件蓝领 ”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 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 ” 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再次是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 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 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 IT 外包服务, 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 家外资公司。最后是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

15、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 家公司获得ISO9000 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 级认证的50 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印度的 GDP 总额与人均GDP 比我国约差一倍,人均IT 基础设施的水平也不如我国

16、,甚至比全球人均水平还要低。但是,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印度软件业起步却比我国早2-3年,软件出口贸易额突破85 亿,也比我国先进6-7 年。 2002 年印度软件出口额达到85 亿美元,而我国在同期软件出口额7.3 亿美元,相当于印度1995 年的水平。印度软件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原因已经被我国以前的考察团总结为三条(“ 起步早 ” 、 “ 英文程度高 ” 、“ 国际市场关系深厚” )或四条(前三条加上“ 政府支持 ” ) ,或五条(前四条再加上“IT教育发达 ” ) 。但我们在印度却看到了不为人们注意的其他优势。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教育机制2003 年 1 月 7 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家高文教授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了印度第一大软件公司TCS。TCS 是印度最大企业集团塔塔( TATA)集团的成员,1996年成立。 TCS现有 26 个开发中心,2002 年在杭州建立了开发中心。印度的软件开发中心中,有15 个达到 SEI CMM五级水平。从 1996年开始, TCS 收入和出口额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率, 2002年公司收入达到8.8亿美元, 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