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鼓楼)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172066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鼓楼)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糖尿病(鼓楼)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糖尿病(鼓楼)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糖尿病(鼓楼)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糖尿病(鼓楼)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鼓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鼓楼)(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糖尿病概述、定义n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n遗传和环境因素nINS分泌、INS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n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 乱n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可引起多个 系统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 成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描述n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包括:多食、多尿、多饮、体重下降 ,有时也可完全无症状n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 昏迷以及感染n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 脏及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诊断标准(ADA)n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

2、(200mg/dl)或n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nOGTT试验中,2hPG水平 11.1mmol/L(200mg/dl)注:a.“任意”:一天中任意时间内,无论上次进餐的时间及食物摄入 量;b.“空腹”: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的摄入;c.“OGTT”:以75g脱水葡萄糖为负荷,溶于水后口服;d.在无急性代谢紊乱情况下有异常者应择日重复检测;糖尿病诊断的分割点空腹血浆糖随机血浆糖OGTT2h血浆糖mmol/L(mg/dl)mmol/L(mg/dl)mmol/Lmg/dl)糖尿病7.0(126)11.1(200)11.1(200)糖稳态受损空腹血糖异常 糖耐量减退(Im

3、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IFG) (IGT)6.1(110) 7.8(140)7.0(126) 11.1(200)正常6.1(110) 7.8(140)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特点n确定FPG6.1mmol/L为正常空腹血糖,OGTT2hrPG 7.8mmol/L为正常糖耐量;n增加与糖耐量减退相应的空腹血糖异常(IFG)阶段 ,即FPG6.1mmol/L但7.0mmol/L;n将原来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FPG分割点由 7.8mmol/L降至7.0mmol/L,而OGTT 2hrPG和随机 血浆葡萄糖水平仍为11.1mmol/L;n提倡首选FPG作为糖尿病筛选诊

4、断方法OGTT不作临 床常规使用;n“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仍延用以往通用标准糖尿病分型标准(ADA标准)n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A免疫介导性B特发性n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n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n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nA.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染色体12 肝细胞核因子1(HNF1)基因,即MODY3基因染色体7 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即MODY2基因染色体20 肝细胞核因子4(HNF4)基因,即MODY1基因线粒体DNA 常见为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n B胰

5、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A型胰岛素抵抗、小精灵样综合症、Rabson-Mendenhall综合症、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及其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nC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手术 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 及其他nD .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症、胰高 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 固酮瘤及其他;nE.药物及化学诱导:Vacor(杀鼠剂)、戊脘脒、烟酸 、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和干扰素及其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nF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素感染及其他;nG免疫介导

6、的罕见病类:僵直综合症,抗胰岛素 受体抗体及其他;nH伴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Down综合症 、Tumer综合症、Klinefelter综合症、Wolfram综合症、 Friedrich共济失调、W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 -Beidel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Prader-Will综 合症及其它新糖尿病分型的特点(1) n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名称不再用于分型。n“型”和“型”糖尿病的命名被保留,以阿拉伯数字而非罗马 数字表示;n有关“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营养不良可能影响糖尿病的表 现,但无有力证据证实

7、蛋白质不足可以直接诱发糖尿病。因此 ,“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这一分类被摒弃,而将“纤维钙化性 胰腺病”划入胰腺外分泌病变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其它特殊类 型糖尿病)。新糖尿病分型的特点(3)n“糖耐量减退”只能被看作机体的糖稳定性减退状态,空腹血糖 水平的一个相应阶段被命名为“空腹血糖异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n“妊娠糖尿病”被保留。且提议在妊娠妇女中进行有选择的而非 普遍的葡萄糖耐量筛查;n取消了“型糖尿病”中肥胖与非肥胖亚型上的应用;n分型更多地依赖于病因学诊断手段(如ICA,IAA,GAD65Ab ,IA2Ab等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以及基因诊断)

8、。 在群体中进行糖尿病筛查n肥胖(BMI27kg/m2或超过正常体重的120)n糖尿病直系亲属n高危人群n妊娠糖尿病或曾分娩巨大儿n高血压(血压18.7/12kPa即14090mmHg ) 低HDLC血症(HDLC0.91mmol即35mg/dl ) 和或 高甘油三酯血症(TG2.75mmolL即 250mg/dl)筛查方法n尽管OGTT2hrPG和FPG均是较为合适的筛查试验,但提倡采用FPG标准,因为这一方法较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其重复性好,费用亦低廉。但检出FPG异常者,应采用三种诊断标准中之一复核确认。病因和发病机制n一、1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有关 (

9、一)遗传因素 n遗传学研究显示1型DM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n迄今已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基因位点至少有17个,分布 在不同的染色体上,n目前认为 HLA复合物是决定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最 重要的因素。一、1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二)环境因素 n1病毒感染 n病毒直接破坏胰岛B细胞;n病毒损伤B细胞后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B细胞;n病毒作用于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n2化学物质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 n3饮食因素一、1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三)自身免疫 n约90新发病的病人循环血中有多种胰岛细胞自 身抗体抗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sle

10、t cell cytoplasm antibody, ICCA)、抗胰岛B细胞表面抗体(islet cell surface antibody,ICSA) 、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抗胰岛64kD自身抗体即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其他自身免疫抗体。一、1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血清中已存在某些抗体(如ICCA、GADA等),这对1型糖 尿病的预测有一定意义n胰岛B细胞特异性抗体有ICSA和GADA,而ICCA是胰岛内 四种细胞所共有的一种胞浆成分抗体;ICSA可能参与1型

11、糖尿病的发病,GADA和ICCA是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 的标志物,IAA浓度可反映B细胞破坏的速度。n细胞免疫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更为重要n新1型糖尿病病人在部分胰岛炎症浸润细胞及B细胞表 面可观察到HLA-DR抗原的异常表达和(或)IL-2受体 及胰岛内分泌细胞表面HLA-I类抗原的过度表达;一、1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病人外周血中CD4+CD8+比例增高,IL-1、 TNF、 IFN增加。IL-1是一种选择性胰岛B细胞毒素,高浓度 和长时期作用可导致B细胞破坏和胰岛素分泌减少,该 作用受到TNF的加强,IFN起协同破坏作用。n 胰岛B细胞的破坏可分为两期:n启动期:环境因素在IL-1

12、、TNF和IFN等细胞因子介导下 启动胰岛B细胞的损伤。n持续(扩展)期:n若胰岛B细胞表面是1型糖尿病的抵抗基因,n若为易感基因二、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 (一)遗传因素 n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较1型糖尿病更为 重要。n单卵双胞患 2型糖尿病一致率为90,双亲中一 人患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风险率为510 ,父母皆患病者的子女中5有糖尿病,12 有IGT。n 2型糖尿病为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 基因多环境因素复合病(complex disease) :二、2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 (二)环境因素 n肥胖(尤其中心性肥胖)、高热量饮食及体力 活动减少是2DM患病最主要的环境

13、因素。 n肥胖与2DM有密切关系,n2DM的日本人和中国人30肥胖,北美人60 一 70肥胖,Pima印第安人和南太平洋 的Nauru和Samoa人全部有肥胖。二、2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肥胖者n外周靶组织胰岛素受体减少,n周围组织葡萄糖氧化或非氧化利用障碍,n胰岛素对肝糖产生的抑制作用降低,n游离脂肪酸代谢增高可影响葡萄糖的利用,需分泌更 多的胰岛素,在有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最后导致B细胞 衰竭n肥胖具高度遗传性。食欲、食量和食物选择均受遗传 因素影响。n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 分解产热,向体外散发热量。肥胖者褐色脂肪细胞功 能低下,三餐进餐后的摄食诱导产热在肥胖者占能

14、量 消耗的9,而瘦者占15。二、2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Leptin为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与下丘脑其受体结合后可 抑制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基因转录,从而减少 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合成NPY,抑制食欲,减少热量的摄 人,提高机体代谢率及减少脂肪堆积,故冠名“瘦素”。 leptin缺乏或抵抗均可导致肥胖nresistin其与2DM的关系n(三)婴儿期低体重 胎儿及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n影响内分泌胰腺的发育而导致胰岛细胞体积变小,在长 期胰岛素抵抗等重压下易发生B细胞衰竭;n限制前脂肪细胞的形成,使成人期脂肪细胞数目减少。二、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胰岛B细胞功能缺

15、陷和IR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 特征n1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 与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 有关的因素有:n葡萄糖激酶缺陷。n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肝 葡萄糖摄取(肝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同 时降低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n线粒体缺陷。二、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胰岛素原加工(proinsulin prosessing)障 碍n胰岛素结构异常:n胰淀粉样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IAPP)又称胰淀素(amylin),是胰岛B细 胞产生的一种激素,由37个aa,与INS共同 存在于颗粒内并共同分泌。40-90 2DM病人的胰岛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16、从而影 响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 二、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n2IR n葡萄糖转运蛋白n除前述GLUT2缺陷可致肝胰岛素抵抗外,nGLUT4存在于肌肉和脂肪细胞nGLUT4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可导致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n胰岛素受体n胰岛素与其受体b亚基结合后,激活酪氨酸激酶,刺激 B亚基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传递胰岛素的多种生物 效应n现已鉴定了近40种突变,造成不同部位的受体或受体 后胰岛素抵抗。 病 理n1型DM胰岛病理改变特征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胰岛周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n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淀粉样变性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病 理n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n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n糖尿病微血管特征性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于内皮下, 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