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2045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4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分离的主要目的是 ? 分离的主要目的是要将有效成分与非有效 成分分离;分离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将上一 步分离出的总有效提取物中将有效成分逐 一分开。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一、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 结晶法 1 关于结晶和重结晶概念:结晶是 指由非结晶状态到形成结晶的操作过 程。重结晶指由纯度低结晶处理成纯 度高结晶的操作过程。二者从操作角 度差别是起始物不同。 2 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提取或分离物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 成饱和溶液,过滤溶液放置(冷藏)析晶,过 滤粗结晶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 )结晶 3 影响结晶的因素 : 1)结晶用溶剂的选择是最重要

2、因素之 一。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1)要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 时溶解度小;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或 冷热时都不溶解。 (2)与被结晶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3)沸点不宜太高。除用单一溶剂外,中药成分的结晶常用 一定比例的混合溶剂。 2)纯度: 3)被结晶成分的类型:分子小易结晶; 分 子大、含糖多,不易结晶。 4)溶液浓度:溶液浓结晶快,但结晶细 碎,杂质多;反之结晶慢,但晶形大、纯 度高。 5)结晶温度和时间:温度低、时间长, 结晶好。二、改变溶剂极性分离 指于中草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溶剂,从而 改变溶剂极性,使某些成分沉淀而使所要 成分与杂质分离的方法。 依据加入溶剂不同,分为:

3、1)水提取醇沉淀法,本法是先以水为溶 剂提取药材有效成分,再将提取液浓缩至 约1ml相当于原药材12g,再用不同浓 度的乙醇沉淀去除提取液中杂质的方法。 工艺依据 1、根据药材中各种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 性。通过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交替处理,可 保留生物碱盐类、甙类、氨基酸、有机酸盐 等有效成分;去除蛋白质、糊化淀粉、粘液 质、油脂、脂溶性色素、树脂、树胶、部分 糖类等杂质。通常认为,料液中含乙醇量达 到50%60%时,可去除淀粉等杂质,当含 醇量达75%以上时,除鞣质、水溶性色素等 少数无效成分外,其余大部分杂质均可沉淀 而去除。 2、根据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因为中药材体 积大,若用乙醇以外

4、的有机溶剂提取,用量 多,损耗大,成本高,且有些有机溶剂不利 于安全生产。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药液的浓缩水提取液应经浓缩后再加乙醇处理,这 样可减少乙醇的用量,使沉淀完全。浓缩 时最好采用减压低温,特别是经水醇反复 数次沉淀处理后的药液不宜用直火加热浓 缩。浓缩前后可视情调节pH值,以保留更 多的有效成分,尽可能除去无效物质 加醇方式通常可分二种方式,一为分次醇沉, 即每次回收乙醇后再加乙醇调至规定含醇 量,使含醇量逐步提高,这样有利于除去 杂质,减少杂质对有效成分的包裹一起沉 出损失。二为梯度递增法醇沉,即逐步提 高乙醇浓度,最后才回收乙醇,其操作方 便,但乙醇用量大。不管用何种加醇方式 ,

5、操作时皆应将乙醇慢慢地加入到浓缩药 液中,边加边搅拌,使含醇量逐步提高, 杂质慢慢分级沉出。 冷藏与处理加乙醇时药液的温度不能太高,加至 所需含醇量后,将容器口盖严,以防止乙 醇挥发。该含醇药液慢慢降至室温后,再 移置冷库中,于510下静置1224 小时(加速胶体杂质凝聚),若含醇药液 降温太快,微粒碰撞机会减少,沉淀颗粒 较细,难于滤过。待充分静置冷藏后,先 虹吸上清液,可顺利滤过,下层稠液再慢 慢抽滤,并以同浓度乙醇适量洗涤沉淀, 以减少药液成分的损失。 2)醇提取水沉淀法,本法为于醇提取浓 缩液中加入10倍量以上水,以除去提取液 中杂质的方法。 适用于蛋白质、粘液质、多糖等杂质较多 的药

6、材的提取和精制,使它们不易被醇提 出。但由于先用乙醇提取,树脂、油脂、 色素等杂质可溶于乙醇而被提出,故将醇 提取液回收乙醇后,再加水搅拌,静置冷 藏一定时间,待这些杂质完全沉淀后滤过 去除。 3)醇/醚、醇/丙酮法 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或丙酮,使 皂苷析出,从而与脂溶性杂质分离的方法三、 酸碱沉淀法:1、酸提取碱沉淀:用于生物碱的提取分 离。 2、碱提取酸沉淀:用于酚、酸类成分和 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四 专属试剂沉淀法 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称为 专属试剂沉淀法。如雷氏铵盐能与水溶性 生物碱类生成沉淀,可用于分离水溶性生 物碱与其它生物碱;胆甾醇能和甾体皂苷 沉淀,可使其

7、与三萜皂苷分离;明胶能沉 淀鞣质,可用于分离或除去鞣质等。(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 进行分离1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单体组分在两 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 离的方法。 溶剂分配法的两相往往是互相饱和的 水相与有机相。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中 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果越高。(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 进行分离 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 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KA/KB(KA KB) 100,一次萃取基本分离 100 10,须萃取10-12次 2,须萃取100次以上 KA KB,无法分离(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

8、 进行分离 分配比与pH值 pH12,酸性物质呈解离态、碱性呈非解 离态 2 方法: 1)简单萃取法:仪器,实验室用分液漏斗 或下口瓶。一般在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中进行 ,根据情况,也可用酸水或碱水。中药中成分 比较复杂,一般一次萃取分离不出来纯品,需 要再配合其他方法。 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及相互作用,萃取中易发 生乳化。破坏乳化的方法有:(1)加热敷;( 2)将乳化层抽滤;(3)长时间放置(24小时 以上)。 2)pH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或碱性成分的常用 方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 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pH 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

9、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 方法。 3)逆流分溶法:采用连续萃取器萃取。 利用两溶液比重不同自然分层和分散相液 滴穿过连续相溶剂时发生传质。此法可克 服用分液漏斗多次萃取操作的麻烦。 适用于中等极性,不稳定物质的分离。 试样极性过大过小,K受浓度、温度影响 大、易乳化的萃取溶剂系统不宜液液萃取纸色谱 PC主要用于选择液液萃取分离物质的最 佳方案 利用PC(纸色谱)求分离因子(同一溶 剂系统) K有机相/水相=1/r(Rf/1-Rf) =Rfa(1-Rfb)/Rfb(1-Rfa) Rfa Rfb,r为纸色谱定数,当色谱滤纸湿 重为干重的1.5倍时,r=2液液分配柱色谱 定义:将

10、两相中的一相涂覆在多孔载体( 如硅胶等)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 管中,加入流动相(和固定相不相容的另 一相)冲洗色谱柱,使物质在两相溶剂中 相对作逆流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 动态分配而得以分离,这种方法,叫液液 分配柱色谱法。液液分配柱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 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 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 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 用于分离脂溶性成分 常利用薄层色谱选择液液分配柱色谱的最 佳分离条件 反相色谱的条件为硅胶经化学修饰,键合 上长度不同的烃基形成亲脂性表面而成。液液分配柱色谱 为改善液液分配柱色谱的柱效低,耗时长 ,达到提高分

11、离速度,缩短分离时间,常 施加压力;依压力大小不同,分为:快速 色谱(2.02x105Pa),低压液相色谱( 20.2x105Pa) 各种色谱柱的大体分离规模见教材25页图 1-15 4)液滴逆流分配法(DCCC法):是 利用流动相形成液滴,通过作为固定相的 液柱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特点:不易乳化、无不可逆吸附消耗、无 试样变性污染、无色谱峰畸形拖尾、试样 可定量回收 用于:皂苷、生物碱、酸性化合物、蛋白 质、糖类的分离精制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吸附:物理、化学、半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因构成溶液的 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 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引

12、起。 特点: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 、速度快。实际工作中用的最多。(如硅 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色谱)(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1、物理吸附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 吸附过程三要素:吸附剂、溶质、溶剂 极性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特点: 1)对极性物质亲和力强,极性强的溶质优先吸 附 2)溶剂极性弱,吸附剂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 力,溶剂极性增强,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力减 弱 3)溶质被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 入极性较强的溶剂,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 4)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相反)(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2、极性强弱的判断: 极性:分子中电荷不对

13、称的程度。极性强弱是 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 1)、官能团的极性强弱,P28表1-3 2)、化合物的极性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 、数目、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决定 极性强弱顺序决定化合物的吸附行为及柱色谱 的洗脱规律 3)、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据介电常数的大小判定 P29表1-5(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3、可用简单吸附进行物质的浓缩与精制 4、吸附色谱柱用于物质的分离 吸附柱色谱 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 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 一类色谱。(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硅胶、氧化铝柱色谱:二者均为最常用的 吸附剂。硅胶是一种中等极性的酸性吸附 剂,适用于中性或

14、酸性成分的层析。氧化 铝有弱碱性,主要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 成分的分离,如生物碱、甾、萜类等成分 ;对于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 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酸、内酯等类 型的化合物分离。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分离的注意事项: 1)吸附剂的用量一般为试样量的30-60倍 ,试样极性小、难以分离者,可提高至 100-200倍。吸附剂细的颗粒,分离效果 好。 2)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 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试样,以利 试样在吸附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如 试样在所选溶剂中不溶,可加极性较大溶 剂溶解后,再用吸附剂吸收拌匀,60 加热挥尽溶剂,干燥研粉后再上柱。 3)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

15、逐步增加,但跳跃 不能太大。混合溶剂中强极性溶剂的影响 较大,不可随意将记性差别很大的两种溶 剂混合在一起使用。 4)为避免发生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 胶、碱性物质宜用氧化铝进行分离。分离 酸性(碱性)物质时,洗脱溶剂中可加入 适量乙酸(氨、吡啶、二乙胺),以防止 拖尾、促进分离。 5)吸附柱色谱也可用加压方式进行,溶剂 系统可通过TLC进行筛选,一般TLC的Rf为 0.2-0.3时为柱色谱分离该组分的最佳溶剂 系统(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 物质吸附强。活性炭主要用于分离水溶性 成分,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甙。活性炭 的吸附作用,在水中最强,在有机溶剂中 则较低弱。故水的洗脱能力最弱,而有机 溶剂则较强。(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 有时甚至不可逆,用得比较少。(如:黄 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生物 碱被酸性硅胶吸附) 半化学吸附: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介 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如聚酰胺色 谱(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 分离 聚酰胺柱色谱:其与化合物间主要为氢键 吸附。主要用于酚类、醌类如黄酮类、蒽 醌类及鞣质类等成分的分离。 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