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20416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0.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1幻灯片(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部分)讲解人:潘群皖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性)生殖和生长发育机体功能: 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呼吸排泄内分泌机体调节P7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一)神经调节: 1.调节方式: 反射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 产生的规律性反应。2.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弧 的组成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反射弧固定、简单。

2、如吸吮反 射、拥抱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 ,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 4.特点: 快速、短暂、作用局限、精确。(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指机体产 生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受 体,对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体液调节方式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神经分泌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 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如: 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 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三

3、、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控制部分受控部分控制信息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输出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如:CO2、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如: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排尿、 排便反射。意义: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 成第二章 细胞的功能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

4、外膜内P21(一)脂质双分子层 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特点1.双嗜性,呈双层2.熔点低,呈液态3.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4.磷脂分布不对称亲水性基团疏水性基团(二)细胞膜蛋白质 以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 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 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三)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 白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 “标志”作用。外内二. 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一) 简单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指 脂溶性小分子 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O2 、 CO2、N2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 (二)协助扩散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指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 蛋白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 散。1、通道(channel)易化扩散 如:Na+、K+、 Ca+和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过程。2、载体易化扩散 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 的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 参与。如Na泵、Ca泵、H泵的转运过程。主动转运所需能量:1、ATP提供2、光能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Na泵(Na+-K+依赖式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

6、Na+泵每循环一次,消耗一分子ATP,将膜内3个Na+移出膜外,将2个K+移入胞内。(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 的过程。 (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 (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 导入胞)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兴奋和兴奋性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电 位,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兴奋”,机体对刺激发生反 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 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RP)、局部 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AP)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一

7、)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 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RP有关的概念:极 化(polarization)去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反极化(超射)复极化(repolarization)mVmS+30-900(三)RP产生的机制: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K+i K+o约30倍,Na+o Na+i约12倍。2、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如对K+通透性大(

8、较Na+大50-100倍),对Na+几乎无通透性。Na+(12倍)K+(30倍)+ -化学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由此, 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当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 正、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 K+向外净移动 等于零, 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 ,此即Rp。因此,Rp由K+向膜外扩散所致, 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Ek)。Na+(10倍)K+(30倍)+-化学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及其产 生机制(一) 定义:细胞受刺激后,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 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

9、电位变化,称为AP。刺激(二)AP的组成及特点去极化和超射 AP复极化AP特点:1、“全和无”。2、不衰减,可远距离传播。(三) Ap产生的机制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Na+通道开放 , Na+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 ,膜上电压门控式Na+通道大量开放, Na+借浓度差 快速内流, Na+电导(通透性)增强,形成Ap去极化 和超射。阈电位:刚刚能引起膜对Na+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 电位值。或: 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复极化时相:细胞膜反极化后(达Na+平衡电 位时), Na+通道失活, Na+电导(通透性 )减弱;K+通透性增加, K+借浓度差向膜外

10、扩散, 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Na+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 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 分布,产生后超极化电位。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神经元( neuron) (一)结构与功能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 1000亿(1011) 神经元 和1-5万亿(1-51012)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P259功能: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内脏调节 高级功能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1经典突触的概念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为 突触。突触包括:轴突-胞体,轴-树,轴-轴式突轴等 2、突触传递的过程(电-化学-电的传递) (

11、1) 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形式EPSP囊泡释放递质Ca2+进入突触前膜后膜Na+和K+通透性增高Na+内流 K+外流机制:轴突末梢兴奋 Ca2+进入突触前膜囊泡向突 触前膜移动,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子样释放) 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使突触后膜对正离子(Na+和K+,主要是Na+)的通透 性升高 Na+内流 K+外流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EPSP)达阈电位,始段产生锋电位,爆发扩布性 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2)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

12、tial,IPSP)形式轴突末梢兴奋Ca2+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 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 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离子Cl-和K+(主是Cl-)的 通透性升高 Cl-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下一级神经元抑制3、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2)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0.3 0.5ms。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为中 枢延搁。3)总和现象和阻塞 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突触部位易受 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PH)变化的影响。4、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 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3、 IPSP)形式2)突触前抑制多发生在轴突-轴 突-胞体式突触结构突触前因素导致突 触前膜释放兴奋性 递质减少,使突触 后膜EPSP受抑制。5、神经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 1)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transmission)第四章 循环系统 P295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 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 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包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75 次/分计,心动周期为0.8秒。(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1. 心室收缩

14、期:1)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占 0.05s.压力:房内压动脉压瓣膜: 动脉瓣开容积: 心室容积迅速减少血流方向: 心室动脉 (室内压达最高值) 减慢射血期( Period of slow ejection ):0.15s.压力:室内压180次/分):心肌收缩能力 ,舒张期 缩短,心输末期充盈压 搏出量 心输出量 。心率过慢(大气压特点: 吸气是主动的 , 呼气是被动的 。(2) 用力呼吸:吸气:吸气肌收缩,吸气辅助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参与收缩呼气:吸气肌舒张,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参与收缩 特点:吸气与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3

15、)呼吸的形式: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以膈肌舒缩 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2肺内压(intrapulrnonary pressure)吸气初 肺内压大气压(大于1-2mmHg) 吸气末和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气流运动停止。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为存在于肺和胸廓之间的密闭、潜在的腔隙 。由脏壁层胸膜构成,腔内仅有少量浆液 ,使脏壁两 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且能滑动。通过胸膜腔胸廓带动 肺泡运动(1)胸膜腔内压的测定: 平静呼吸(直接法) 呼气末:-0.665-0.399k

16、pa (-5 -3mmHg)吸气末:-1.33 -0.665kpa (-10 -5mmHg)由 此 可 见 : 胸膜腔内压呈负压(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故: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大气压为0,则: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力(3)胸膜腔负压生理意义a.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防止肺萎陷b.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肺、胸 廓)( 占 70% )阻力 气道阻力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 占 30%)粘滞阻力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弹性阻力:物体(弹性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变 形的力(回位力)。弹性阻力大,不易变形;弹性阻力小,易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