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71829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的目标、性质和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呈现的。因而,课程问题是高职的核心问题。“课程”?有不少表述。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课程的表述是:“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 顺序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某一级教育不仅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 外活动。”技术的空前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为的深刻变革技术的空前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呈现三个特征:。技术发展的高速化和投入应用的高速化;。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综合化;。技术的复

2、杂性和精确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加入WTO的深刻内涵,就是使本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主流中去,就是参与世界性的资源和产出优化配置的竞争中去。这就必然要使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一变动的比重特征是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的合理增长和第一产业的逐步下降。企业行为的深刻变革在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高速发展的合力推动下,正使一个高度竞争化、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日渐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也必然要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必须随时保持灵活应变的工作姿态和持续创新的技术思路。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

3、失败。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机制和工作模式必须作相应的变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高绩效工作”(High performance)的概念。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个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生产和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会是没有细微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下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德国企业界对职工提出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承担业务中全部内在联系的能力;。在较微观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独立的、有效引导的组织能力;。在工作小组中的合作能力; 。掌握新型信息

4、技术的能力,即所谓“驾驶媒体的能力”。美国职教专家ThomasRB为现代企业职工提出的“高级通用能力(advanced genericskills)的内涵与上述“关键能力”是类同的。只是更明确地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作决定能力、推断能力”。由此可见,这是现代化社会对企业职工的规律性要求,是职业行为在企业中的新定位。毫无疑问,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职课程的总体要求。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创建示范性高职的课程改革策略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也是挑战)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

5、改革 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1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供求的总体不平衡。结构性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零距离上岗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有缺陷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有业不就、主动失业。无业就消极等待。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课程有关。如果这些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2 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今天高职的主要培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

6、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 。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他们是在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高职生的职业工作范围。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革新技术和工艺。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解决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革新 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培养?。涉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去培养

7、?(工程管理监理、助理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与专业整合?(物流管理)。外语与专业如何整合?(电子工程)。艺术与专业如何整合?(服装设计、工业设计)3 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毕业后就业 。毕业后升学(专升本) 。毕业后留学 。毕业后创业 。想就业都能“高质量就业” 。想升学都能升学 。想留学都能留学 。想创业都能创业 。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首选的 “名校”。需要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需 求。4. 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目前高职的规模扩展已经到了极限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示范型高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010年将

8、面临的“高职生源挑战”,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洗牌中”淘汰出局。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专业设置是否基于市场需求?。课程结构是否基于人才规格?。教学内容是否反映一线需求?。实训条件是否类似工作现场?。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类学生?。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实践经验?。评估手段是否适合职业教育?。是否有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高职培养目标的迷失与“高技能人才”重新定位。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课程的项目化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 。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普通文化课程的服务性。学分制实施的困境与生涯指导的全面推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其超负荷

9、的工作量 。“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1. 高职培养目标的迷失与“高技能人才”重新定位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次上是区别 在什么地方?“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本科相似(如数控 、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 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与本科的区别在哪?目前的定位十分不清!高职的定位,直接影响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 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高职定位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 成败。什么是“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目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出现层次上的严重混乱。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不仅严重的

10、影响到课程开发,而且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高技能技术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进行课改时必须要明确的!2.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课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问题。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却仍然不会。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职业院校的巨大震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经验性地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而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

11、就是项目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 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 程的不同实施模式。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 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 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用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 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 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 步。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3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 项目课程的体系结

12、构项目课程模式的体系观、结构观与学科课程模式 的体系观、结构观截然不同。项目课程模式的基础体 系是工作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 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这里所涉及的职业不是以认识世界为职业工作目标 ,而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以建 设、改造世界为职业工作目标的部分职业。所谓工作 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 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 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工作体系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体系。 项目课程的内涵要素项目课程的理论内涵有五大基本要素能力观 结构观 综合观 过程观 策略观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从开发主体、课程结构、

13、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开发主体多元化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 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 化,即由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在 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 。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或行业 协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 。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 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 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 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 习项目)为载体,每一

14、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 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 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项目”设置上,充分 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 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15、。课程实施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 面的变化。 。就实施主体而言,必须做到工学结合,融学校、企 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 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 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 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 。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 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 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 协调。其评价主体不仅是学

16、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 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 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 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理论下,课程按任务引领型模式来建构。所谓任务引领型课程,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