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决赛要求培训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71735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赛决赛要求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赛决赛要求培训(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n n 有机化学n 主讲教师:马学兵竞赛大纲n 在2002年第34届国际竞赛前举行的国际竞赛指导 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对大纲进行了修订.n 应指出:大纲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水平,但只是举 例而不是穷举,竞赛参与者应能据此判断国际竞赛大 纲里没有举例的知识的水平.全国化学竞赛基本要 求参考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初赛要 求大致与国际大纲一级水平相当,决赛要求大致与国 际竞赛二级水平相当,但不完全一致。n 水平1:绝大多数中学化学大纲里有的,无须在国际竞赛预 备题中提及。n 水平2:许多中学化学大纲里有的,也许用于国际竞赛试题 而在国际竞赛预备题里无例解。n 水平3:大多数中学化学大纲里没有,只

2、有被预备题例解的 才能用于国际竞赛试题。n通读本大纲可得出如下认识:n n 本大纲是采取举例的方式来明确知识点的层次,重 在体现知识点的不同层次,不能说大纲里没有列入的知 识点就不属于竞赛内容。三级知识大致为大学本科低年 级知识水平。n 知识点的分级旨在明确竞赛前参赛选手需要记忆多少 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不等于在竞赛试题中不得出现超 纲的供参赛选手现学现用的化学知识信息以及考核参赛 选手把握新知识内涵的能力(学习能力)与应用新知识 的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n 全国化学竞赛基本要求应根据此大纲作出相应调 整。全国初赛应与本大纲一级知识水平大致吻合,决赛 (冬令营)应于本大纲一、

3、二级知识水平大致吻合,对 国家集训队进行的讲座与国家队四名选手的选拔赛应依 据本大纲一、二级知识和预备题中明确的三级知识,属 于本大纲三级知识而预备题未涉及的不应作为国家集训 队选手已经掌握的(记忆了的以及能够熟练应用的)知 识来考核。这样做可以有效控制竞赛试题的水平,避免 超负超时备战各级竞赛。经验证明,各级竞赛前的备战 时间是足够的,若提早要求中学生达到下一级竞赛的知 识水平将导致相当多的中学生因参加竞赛而不能完成中 学其他课程,对他们的未来是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失,违 背竞赛活动的初衷。n3.1.1 丁烷的异构体1。n3.1.2 IUPAC命名. 1。n3.1.3 物理性质变化趋势1。n3.

4、1.4 取代(例如与Cl2)n3.1.4.1 产物 1。n3.1.4.2 自由基2。n3.1.4.3 链反应的引发与终止 .2。3.1 烷烷烃n本章的重点:(1)烷烃的系统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2)烷烃的结构与相应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之间的关系 (3)烷烃的构象:透视式和纽曼投影式的写法及各构象之间的能量关系 (4)烷烃卤化的自由基反应机理及各类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及应用。烷烃卤化的自由基反应机理n链的引发阶段:n Cl2 2Cl (光照或加热)n 链的增长阶段: n CH4 + Cl CH3 + HCl CH3 + Cl2 CH3Cl + Cln一氯甲烷再与氯自由基作用:n CH3

5、Cl + Cl CH2Cl + HCln CH2Cl + Cl2 CH2Cl2 + Cln如此循环可得到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n链的终止:n 反应过程中自由基还可以互相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 从而使反应终止,如:nCH3 + CH3 CH3CH3 Cl + Cl Cl2n 例曾有人将等量甲烷和氯的混合气体通过弧光 灯照射,产物经冷凝后分析,发现其中含20%乙烷氯 化物。即使用很纯的甲烷作原料,也得到乙烷的氯化 物。扩大实验的规模还可以分离出更高级的烷烃氯化 物。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n 例 甲烷和氯的反应通常在光照或必须在加热 至250时才开始发生反应,但在无光照条件下,加 入少量(0.02%)

6、的四甲基铅Pb(CH3)4,则加热至 140,氯化反应即可顺利进行。试用反应机理进行 解释。 n 基础:室温下氯化时,氯对叔、仲、伯氢原子的相 对活性为5:4:1,而溴化时为1600:82:1,即溴化的选 择性非常高。n 例3正丁烷分别进行氯化和溴化,其产物的组成很不 一样,试解释之。n n n n n 3.3 烯3.3.1 平面结构1。 3.3.2 E/Z(cis/tranns)异构1。 3.3.3 与Br2,HBr的加成 3.3.3.1 产物. 1。 3.3.3.2 马可尼可夫规则 .2。 3.3.3.3 加成中的碳正离子3。 3.3.3.4 碳正离子的相对稳定性 3。 3.3.3.5 二

7、烯的1,4加成 .3。烯烃n难点与重点评述n 重点:n 烯烃的结构,键的特征,烯烃的化学性质及 应用,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马式规则的应用。n 难点:n 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烯烃的结构对亲电加成 反应速率和取向的影响。 烯烃的电子云分布碳碳双键是反映烯烃化学性质的官能团。烯烃 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可以与许多试剂反应。主 要的反应有:亲电加成,催化氢化,氧化反应和聚 合反应n1亲电加成反应历程:n 一般地,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n 第一步,生成正离子中间体 n n n 第二步,碳正离子难以稳定存在,与体系中的亲核物种结 合。n (1)一般地,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 反应活性越大。当反应

8、有可能产生几个异构体时 ,只生成或主要生成一个产物。n 与双键直接相连的基团的电子效应影响反应 活性和反应取向。 n 当R是烷基时,一般地,烷基有推电子的诱导 效应+I,有的还有推电子的超共轭效应+C,使C=C 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反应速率比乙烯大, 双键上烷基越多,反应速率越快。烯烃结构对亲电加成反应活性和反应取向的影响:n 反应速率与空间效应关系不大。产物符合 马氏规则,如上所示HX与丙烯反应主要生成产 物, 要求用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炔烃和二烯烃 n1、炔烃的结构与性质n 和p轨道相比较,s轨道上的电子更靠近原子核。 一个杂化轨道的s成分愈多,则在此杂化轨道上的电子 也愈靠近原子

9、核,电负性越大,成键后键长越短,键 的离解能就越大。炔烃叁键的碳原子是sp杂化的,而 烯烃双键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的,前者s成分较多,故炔 烃虽较烯烃多一个键,但与亲电试剂的加成却较烯 烃不易进行。同理,叁键比双键难于氧化,如在一化 合物中,双键和叁键同时存在时,则加成、氧化首先 发生在双键上。 n 由于乙炔的CH键是sps键,而乙烯 和乙烷的CH键分别是sp2s ,sp3s 键 ,和sp2、sp3杂化轨道相比较,sp杂化轨道 的碳原子的有效电负性最大,因此炔氢的酸 性较强,可被金属置换,生成相应的炔化物 。 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n 丁二烯分子中键的离域以及由之而来的键长的改变、能量

10、的降低或稳定性的增加,都是丁二烯分子形成共轭体系的结 构所造成的。n 共轭二烯烃与溴或氢卤酸加成时,与单烯烃相似,分两步 进行。n第一步:n n n n n 由于共轭体系内极性交替的存在,碳正离子(1 )中的电子云不是平均分布在这三个碳原子上,而 是主要集中在碳原子2和4上。所以,反应的第二步, 溴可以加在这个共轭体系的两端,分别生成1,2-加成 产物和1,4-加成产物。3. 共轭效应及其相对强弱n 共轭效应的产生,有赖于共轭体 系中各个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这 样才能使参加共轭的轨道互相平行而 发生重叠。如果这种共平面性受到破 坏,p轨道的互相平行就会发生偏离 ,减少了它们之间的重叠,共轭效应

11、 就随之减弱,或者完全消失。 n 对于p-共轭来说,p电子 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推电子效 应(+C)。 n 对-共轭来说,电负性 强的元素原子吸引电子,使共 轭体系的电子云偏向该原子,呈 现出拉电子效应(-C),例如: n -共轭效应和-p共轭效应统称为超共轭效 应,例如:CH3CH=CH2,(CH3)3C+等。超共轭效应与 -共轭效应和p-共轭效应比较起来弱得多。超 共轭效应一般是供电子的,其大小次序为:CH3 CH2R CHR2 CR3,所以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 序是321CH3+。 n 例写出nHCCCH2CH2CH3H2C=CHCH=CHCH3的反应步骤。n n例解释为何H2C=CHCH

12、2CCH(A)加HBr生成 H3CCHBrCH2CCH,而HCCCH=CH2(B)加HBr生成 H2C=CBrCH=CH2。n例 14CH3CH=CH2进行烯丙基游离基溴代。反应产 物是否有标记的H2C=CHC14H2Br?解释其原因。n例n 以四个碳原子及以下烃为原料合成 下列化合物: n3.2 环烷n3.2.1 命名1。 n3.2.2 小环的张力 2。n3.2.2 椅式/船式构型.2。环烃n一.脂环烃n 本章重点和难点是环烷烃的结构、环己烷及一取 代环己烷的构象、二取代环己烷和稠环烃的构象。n1 环烷烃的结构n 如:环丙烷分子中,相邻两个碳上的两个氢原 子彼此成重叠式,具有很大的张力。碳-

13、碳键形成弯 键,C-C-C键角为105.5,碳-碳键的电子成分高 。而且由于重叠程度较少,使电子云分布在连接两 个碳原子的直线的外侧,提供了被亲电试剂(Br2、 HBr等)进攻的位置,从而具有一定的烯烃的性质, 并易开环。反应n 环己烷分子中碳原子是以sp3杂化的,六个碳原 子不在同一平面内。环己烷最稳定的构象是椅式, 常温下环己烷分子中99%以上为椅式构象。扭船式 构象的能量比椅式高23kJmol-1,但比船式构象稳 定。一种椅式通常很易转变成另一椅式构象,这时 原来的a键就变成了e键。n n2 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n在一取代环己烷的平衡化合物中,大多数取代 基占在平伏键上(如e-甲基构

14、象占95%、e-异 丙基构象占97%),这时的体系能量最低。随 着烷基取代基体积的增大,e-烷基构象增加, 如e-叔丁基环己烷构象已大于99.99%。n3 二取代环己烷和稠环烃的构象n 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中,由于顺反构型的关系,有时则 不可能两取代基都占在能量较低的平伏键上。从许多实验 事实总结如下:n (1)环己烷多元取代物的最稳定的构象是e-取代最多 的构象。n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的 取代基在e-键的构象最稳定。l例有如下两个反应:l l l ll 为什么反应(1)的产物中,两个溴原子都在平伏键上 ,而反应(2)的产物中两个溴原子仍留在直立键上?3.5 芳香烃n 3.5.1 苯的化学式 1。n 3.5.2 电子的离域 1。n 3.5.3 共振的稳定化作用 1。n 3.5.4 休克尔规则(4n+2)3。n 3.5.5 杂环的芳香性 3。n 3.5.6 杂环的命名(IUPAC) 3。n 3.5.7 多环芳香化合物 3。n 3.5.8 第一取代基的效应: 反应性 2。n 3.5.9 取代的定向 2。n 3.5.10 取代效应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